时间:2009-12-21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 作者: 我要纠错
正常人的胃肠道常有气体100-150毫升,气量过多则腹部有膨胀感。常伴有肠鸣音亢进或腹鸣。
1、胃肠胀气的原因
胃肠道的气体主要来自进食中的吞咽、食物的发酵及少量来自肠壁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向肠腔内弥散;肠腔内大部分气体被肠壁毛细血管吸收,少量随粪便排出,胃肠内气体保持动态平衡。若气体产生的多或(和)排出的少,则引起胃肠胀气。
1.1空气的吞咽
胃肠内气体约70%来自吞咽。引起大量吞咽空气的原因有:
(1)口涎分泌增多,势必常咽口水,一次带入2-3毫升空气。则积少成多。
(2)进食太快,囫囵吞咽食物及小口吞咽,都能增加气体的吞咽。
(3)饮食流体比吞咽固体食物所咽下的气体要多2-3倍。
(4)卧位进食吞咽的气体较多,尤其仰卧咽下的气体更多。在危重病人饲喂时,病人须采侧卧位,既减少吞入的气体,又可免于食物误入气管内。
(5)饮用大量产气的饮料如汽水、啤酒等。
(6)在消化性溃疡、食管裂孔疝、慢性胆囊炎疾患,以及神经官能症等,为缓解上腹部不适及腹胀,经常嗳气以求舒适,容易吞进大量气体。
1.2二氧化碳的释放
胰腺每天分泌1-2升胰液,酸度为7.8-8.4 ,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当排入十二指肠溃疡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能引起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使病人感到腹胀。
1.3食物发酵
小肠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进入结肠后,糖类食物被大肠杆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及氢气,被厌氧杆菌发酵产生氢及甲烷;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包括硫化氢等,所以肛门排气常带有臭味,尽管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气体远比糖类分解产生的气体少,但也是引起肠胀气的一个因素。 结肠内食物残渣发酵产气的多少决定于:
(1)进入结肠内食物残渣的多少,如果小肠蠕动太快,则通过小肠的食物来不及消化就进入结肠;
(2)食物的性质,如马铃薯、萝卜、山芋、豆类及乳类食物容易发酵产气;
(3)肠道细菌的因素,如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常见的细菌,为厌氧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常引起结肠胀气。
1.4结肠对气体的吸收减少
正常结肠内积气被肠蠕动向下推,经肛门每天约排400-1200毫升。任何原因引起肠蠕动迟缓,肠壁张力降低或肠梗阻,都可使排气障碍而发生肠胀气。肠刺激综合征结肠远端发生痉挛及粪便干燥,使积气难于通过,也常经起肠道胀气。
2、胃肠胀气的治疗原则
按理应首先治疗胃肠胀气的基本原因,但多数情况下难于一时根治,因而须先行对症治疗,再进一步查明病因,作相应的治疗。
2.1改变饮食习惯 在进食时不要过急和狼吞虎咽,食物细嚼后大口吞咽,不要小口下咽,少饮啤酒或汽水,不吃或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少吃零食,少嚼口香糖,少咽口水。
2.2药物治疗 消胀药是指消除胃肠道中泡沫,使被泡沫贮留的气体得以排除,缓解腹胀气的药物。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收载的活性成分为:二甲硅油。 除此以外,还可使用健胃消化剂,如各种消化酶、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乳酶生,可分解糖类,抑制肠内产气菌的生长;胃动力药,如吗丁啉,增加肠蠕动,促进肠排气;拟胆碱药,用于手术后肠麻痹引起的胃肠胀气。
3、消胀药
二甲硅油DIMETHICONE
[历史]
1948年由海德合成。我国于1973年由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医用高分子制药厂研制成功。
[其他名称]
二甲基硅油;二甲基聚硅氧烷;皆乐;SIMETHICONE;MYLOCON;ABULEN;COVCONE;HAMILTON。
[性状与稳定性]
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澄明油状液体;无臭或几无臭,无味,挥发性小,不溶于水,与氯仿、丙酮、乙醚等可任意比例混合,耐光、热,性质稳定。
[体内过程]
口服不被吸收,也不产生全身药理作用。以原形从粪便排出,如吸入气道,大部分可咳出。
[药物作用]
本品为消泡剂。其表面张力小,口服后能消除肠道中的泡沫,使被泡沫贮留的气体得以排除,缓解胀气效果明显,服药后1小时见效。但对非气体性胃肠膨胀感(如消化不良)无效,也可外用保护皮肤。
[适应症状]
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包括腹部手术)引起的气体性胃肠道胀气。 外用可防治冬季皮肤皲裂。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50-75毫克,一日三次,餐前和睡前服,连续7-10日。需将药片嚼碎后吞服,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限定剂型]
片剂、散剂。
[可供选用的上市制剂]
消胀片:片剂,四川重庆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片含二甲硅油25毫克、氢氧化铝40毫克;或二甲硅油50毫克、氢氧化铝80毫克,每瓶100片。口服,用法同上。置密闭、室温、干燥处贮存。
皆乐:片剂,台湾永信制药公司生产。每片25毫克。口服,用法同上。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