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中医方面认为,慢性咽炎也被称之为喉痹,主要的症状则是表现为咽喉部位出现不舒服,例如干燥、发痒以及灼热和有异物感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下:
中医怎样治疗咽炎
想要治疗这种疾病,那么一定要进行辩证治疗,首先对不同的咽炎进行分类,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够令身体快速的恢复健康。具体的如下:
1、阴虚肺燥
这种咽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出现干疼以及灼热的情况,如果患者多说话之后并且就会加重,并且会出现干咳少痰的情况,虽然嘴巴非常的干燥但是不会想多喝水。这种情况在每天的中午以及黄昏的时候更加的严重。这个时候的咽喉部位出现充血的情况所以呈现暗红色,并且黏膜变得干燥,甚至还有出现淋巴滤泡增生的情况,舌头的颜色变红舌苔的也变薄。
想要治疗这种情况的咽炎,那么一定要服用一些具有滋阴清热以及清利咽窍作用的方子,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治疗令身体恢复健康。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养阴清咽汤,具体的做法如下:准备好南沙参、玄参、百合、东桑叶、炙枇杷叶、西藏青果、五味子、生甘草,然后清洗干净之后加入清水煎服。如果患者还出现了咽喉之中异物感明显的情况,那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绿萼梅以及橘络;如果伴随有静脉曲张明显的患者,那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丹参以及丝瓜络。
2、痰热蕴结
这种咽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出现不适,主要就是由于受凉了以及身体和精神过于疲惫所导致的。这种情况在多讲话之后会更加的严重,并且还伴随有咳嗽以及痰多黏稠的情况,日常也容易出现口渴的情况,变得更爱喝水。这个时候咽黏膜充血颜色呈现深红色,黏膜也变得肥厚起来,并且还附着有一些黄白色的分泌物。这个时候的舌头也是呈现红色,舌苔黄腻。
想要治疗这种情况的患者,那么主要就是要服用一些具有养阴清热以及化痰活血功效的方子或者是食物,这样身体很快就能够恢复健康了。中医怎样治疗咽炎,服用清痰润咽汤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具体的如下:瓜蒌、川贝母、生牡蛎、玄参、南沙参、凤凰衣、木蝴蝶、藏青果、生甘草以及红花,然后用水煎服。如果患者出现了咽喉具有刺痛的情况,那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赤芍药、丹参以及玫瑰花。
3、肺脾气血
这个时候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咽喉部位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但是却不愿意喝东西,同时还伴随有咳嗽以及痰多的情况。日常生活中免疫力也是比较差的,比较怕冷容易感冒,也容易出现精神疲乏的情况。患者还会出现语气低微以及大便溏薄,舌苔的颜色也变成了白润的了。
想要治疗这种情况的咽炎,那么一定要做到补中益气固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养以及保健身体。这个时候患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服用一些补中益气汤以及合玉屏风散,具体的如下:党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防风、太子参以及北沙参,然后一起用水煎服。
哪些人应预防慢性咽炎
K歌群。很多市民都是一到了周末就选择K歌来做为放松身心的主要娱乐方式,拿着话筒高歌几曲,然后吃点夜宵点心什么的确实非常惬意。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方式会给你的咽喉带来怎么样的损害?特别是有慢性咽炎朋友必须注意,K歌时间如果过长很可能导致你的慢性咽炎症状加重。连续K歌时间最好保持在三个小时以内。长时间K歌,特别是通宵K歌的人,因为声带不断震动,从而使得咽部干燥脆弱,再加上习惯性的喝啤酒和吃腥辣的小餐,很容易导致慢性咽炎病发。
重口味群。随着天气温度越来越低,选择吃火锅的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重庆火锅,麻辣火锅最受大众的喜爱。即使不是吃火锅,也会去吃一些川菜、湘菜。这些重口味的菜够辣、够咸,符合很多食客的口味。其实,在你享受这些刺激口味的同时,可能没有注意到:你的喉咙或许正在受到咽炎的侵袭。据一项调查发现,在慢性咽炎患者中,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喜欢吃重口味的菜肴。也许有人会抱怨,自己平时已经够注意饮食了,辛辣的想吃不敢吃,容易上火的零食也戒了,为什么咽炎还是频频犯,时时扰呢?这时你就要看一下自家的饭桌,是不是吃太咸了?
据悉,我国是个高盐饮食国家,用盐量居世界之首,尤其是北方人,喜欢吃“咸香”,很容易得咽炎。饭菜中含盐量太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各种细菌和病菌在上呼吸道存活;其次,高盐饮食会降低粘膜抵抗疾病的能力,导致免疫力下降,各种细菌、病菌趁机而入,引发咽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自己和家人别吃太咸。如果患有咽炎,各种炒货和腌制品最好少吃,因为这些食物又咸又干,会加重炎症情况。
“吞云吐雾”群。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人“吞云吐雾”、“借酒消愁”。殊不知,这吐出来的除了烟雾,很有可能还伴随着慢性咽炎的复发。因为,抽烟喝酒是慢性咽炎的大忌。 在普通大众中,那些嗜好烟酒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咽炎。尤其是有慢性咽炎病史的人,咽部粘膜抵抗力差,遇有不同因素刺激,容易发作咽炎。在慢性咽炎的病因中可以发现:长期烟酒过度,以及受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都可引起本病。有调查表明,大部分患有慢性咽炎者都有吸烟的嗜好,足以证明吸烟是导致咽炎引发的最大祸首。
冬天预防慢性咽炎,以上几点很重要哦。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