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生部2005年卫生年鉴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高达1.6亿人,高血压在我国城市居民中患病率达18.8%。高血压不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还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治疗药物,对冠心病心脑血管事件的一、二级预防均有显著疗效,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药物之一。现将阿司匹林在高血压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阿司匹林的时间依赖性降压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轻度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100 mg/d)有降压作用,但早晨服用则无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 1, 2 ] ,且阿司匹林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平稳,减少晨冲现象。其降压作用机理考虑为阿司匹林是有力的抗氧化物,可减少血管产生氧化物,并减少NO释放,阻止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
2 阿司匹林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用的疗效
有研究认为,阿司匹林与ACEI联用可降低后者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另有研究显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服用ACEI可减弱阿司匹林的疗效[ 3 ]。ACEI具有促进前列腺素及缓激肽合成的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化,从而达到降压、抑制心肌重构、抗心力衰竭的目的。而阿司匹林在拮抗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可抑制前列腺素及缓激肽合成,减弱ACEI降压、抗心衰的作用[ 4 ]。
3 阿司匹林对高血压血管事件的一、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事件一、二级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均有显著疗效。作为一级预防药物,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的患者中,阿司匹林能使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15% ,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危险总体成本降低23%。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 1%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6% ,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1% -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0% ,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 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5%。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对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作出了具体指导建议:对10 a危险度≥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试验协作组(ATC)对287项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 13.5万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和7.7万例非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前者所有严重心血管事件约减少1 /4;其中非致死性M I减少1 /3,非致死性脑卒中减少1 /4,而血管性死亡减少1 /6。证明阿司匹林对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者均具有保护作用。目前,推荐使用肠溶型阿司匹林最佳有效剂量为100 mg/d,急性期需150~300 mg/d的负荷量,且应长期使用,停用阿司匹林则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迅速恢复到原有水平。
4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由于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防止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出血不可忽视。很久以来,高血压被认为是阿司匹林应用的“禁区”。然而许多临床试验表明,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血的比例极少,长期服用获益明显大于风险。阿司匹林导致的出血更多表现为消化道而不是脑出血,不论是否存在高血压,阿司匹林导致出血的发生率相似[ 5 ] 。为降低脑出血的风险,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血压的控制情况非常重要,中国专家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时血压应控制在150 /90 mmHg以下。
尽管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历史,但人们对它的探索还在继续。近年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的有益作用除了对血小板的直接抑制作用外,还包括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致炎介质生成、保护内皮组织避免氧化应激的损害、改善内皮功能异常等[ 6 ]。另有研究表明,NO是阿司匹林介导的内皮保护的一个重要调节点,过氧化氢导致的氧化应激可以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应用阿司匹林预治疗可以显著抑制此过程,使存活指数呈浓度依赖性提高[ 7, 8 ]。
总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除了其抗血小板等作用外,最新发现它还有降血压作用。因此,应正确地应用阿司匹林,掌握其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更好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