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通常是指在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继续持续超过1个月的疼痛,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是某个内脏器官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主症,如肌肉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慢性疼痛虽然不如被称为“报警信号”的急性疼痛那么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与医生的束手无策,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躯体病因,但是许多找不到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医生感到无奈。
临床上发现患者对疼痛主要存在以下四个“误解”:第一,疼痛不是病,扛一扛就过去了,所以不积极治疗。第二,疼痛是小病,不用看,自己找点药吃就差不多了。第三,止痛药吃多了一定要成瘾。第四,止痛药太多,单方的、复方的,不知道到底该吃哪一种。
对付疼痛“有药可循”
一旦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就一定要到医院的疼痛科进行治疗。否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后患无穷。当然,最理想的是,一出现疼痛,就在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措施,不要拖到不可收拾时再有所觉悟。服用镇痛药是首先应该想到的方法,而美国医师协会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
有些人因为听信某些误传,认为吃止痛药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甚至会上瘾,从而放弃了止痛药这一最方便简单的止痛手段。不是只有麻醉性的镇痛药,比如可奈依、杜立丁、吗啡等才是成瘾性的。现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是非成瘾性的,只要按照推荐的剂量使用,不会产生药物依赖。
当然,疼痛患者也应该注意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如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讲究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以减少慢性疼痛的诱发因素;气候变化时合理增减衣服,免受潮湿和寒冷的侵袭;运动后,汗湿的衣服要立即换下,擦干汗水,千万不要图一时凉快,到风口吹风或洗冷水浴;疼痛患者还应经常按摩病变部位,以缓解神经压力、消除肿胀、分解粘连,使肌肉得以松弛。
药物治疗疼痛的六个原则
1.按规律给药。一直以来,医生的做法都是:病人主述疼痛,医生就给他开镇痛药,告诉患者,回家痛的时候吃一片,不痛就不吃。这是按需给药,长期以来也都是这样做的。而现在,因为把疼痛当成了“病”,就变成了按规律给药。医生开给你止痛药,疼和不疼都要吃,一天三次,一次两片。这是一种进步。因为按需给药,会增加患者心理上对药物的依赖性,从而造成治疗的延误。
2.三阶梯概念选择镇痛药。轻度疼痛用解热镇痛剂,中轻度疼痛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用强阿片类药物。三阶梯概念很重要,开始的疼痛用一些相对比较弱的、安全一点的镇痛药,如果不行再加中效,如果还不行就要用强效药了。我国自从1997年提出来让患者没有痛后,就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放宽了,只要有一个证明就可以拿到镇痛药。
3.尽量小剂量、短疗程。这很重要,因为只有小剂量、短疗程才安全,不会产生心血管病变。
4.尽量采取口服,不要注射。有时候强烈的疼痛会实施注射用药,但是一般都强调口服。
5.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现在很多人用药不是一种,尤其是很多患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人,他们很多都有心血管疾病,加在一起七八种药一起吃,彼此之间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6.防止同类药物的重复使用。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个医生给病人开了西药镇痛药,往往又给他开中成药,里面有很多成分是相同的,会造成重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