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直接关系公众的健康,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某种药被报告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往往引起媒体争先恐后进行报道,但是有些片面的报道并不科学,导致公众猜测层出不穷;这一方面可能引发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在报告不良反应时,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也将最终危害公众健康。
当听说某个公司生产的发生了不良反应,或者公告某个药品不良反应后,有些患者立即对所有类似产品产生抵触情绪,避之惟恐不及。其实,几乎所有的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出现问题及时公告或修改说明书,必要时主动召回产品则是企业负责任的体现。相对于药品对治愈疾病的重要性,在治疗时用药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公众要理性、科学的看待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是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
药品管理法定义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人类使用药物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药物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要武器。由于药物的发明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几倍。正确用药是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
正确看待药物不良反应
所谓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了解药物的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吧的,与年龄、性别、身体健康、心态等都有关系。服用药物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遵从医师指导以实现安全用药。
近期一些关于戒烟药物不良反应的新闻,让一些想戒烟的烟民产生了犹豫,并纷纷向专家进行咨询。当我们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更要关注烟草对健康的危害,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综合考量。
首先,要看到烟草对健康的危害的严重性。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高达500万,平均每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我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已达100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
一项对英国男医生进行的为期50年前瞻随访队列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亡约10年,60、50、40或30岁时戒烟分别可赢得约3、6、9或10年的预期寿命。由此可见,早日戒烟,就是在从死神手中挽救自己的生命!
其次,也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而不只是一味地惧怕。
一些戒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抑郁等神经精神状况上。其实不论采取何种戒烟方法,戒烟这一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尼古丁戒断,以及原有神经精神疾病的恶化。有意戒烟的烟民要真实地就自己的情况与医生沟通,提供真实的病史及健康状况,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宜采用戒烟药物治疗。
吸烟不仅仅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烟草依赖上瘾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高复发的慢性疾病,仅凭意志力很难戒烟成功。研究表明,在戒烟成功的病例中,大约有70%要归功于医生的帮助。接受正规医生的指导和治疗,通过联合心理、行为以及药物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戒断症状,大大地降低复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