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小张最近几天总感觉上腹部胀痛不适,饭量也减少了,还有嗳气反酸,他吃了些解痉止痛的药,疼痛虽然减轻了,但腹胀却加重了,不想吃东西,吃了以后腹胀更明显,于是他便到医院就诊。听了他的病情介绍后,医生给他做了胃镜检查,发现小张竟然是典型的幽门梗阻。医生当即告诉他,必须进行必要的处理,治疗原发病,消除幽门水肿、充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
医生点评:小张的是以胀为主,服药应用胃动力药,促进胃肠蠕动,而他却服用解痉药,使整个胃肠道处于弛缓状态,反而使胃内容物不能进入小肠,加上原有的炎症水肿,引起幽门梗阻,便出现了上述症状。
在临床上,类似小张这样的情况很多,因为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患病的时间比较长,所谓“久病成良医”,患者一般对常用药和服药方法都比较熟悉。但他们往往不注意上腹部胀痛和挛痛的区别。
一般而言,胀痛多与消化不良有关,属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治疗上要以胃动力药为主。如果这时用解痉止痛药就会抑制胃肠的蠕动,使胀痛更甚,如有胃炎或溃疡等疾病的存在,不注意消炎,还容易出现幽门充血水肿,从而有可能导致幽门梗阻的发生。而挛痛多为胃肠蠕动功能过强,也就是胃肠痉挛,这时使用解痉止痛药会收到较好的疗效。
凡是胃病,统统制酸
案例二:50多岁的王先生因工作关系,经常外出应酬,陪酒陪得多了,也喝出了胃病。他按照同事们的经验。经常备一些胃药在身边,以防万一。胃药大多数是法莫替丁之类的药,奇怪的是,人家服用效果特好,而他服用时,却一点也没用,反而出现腹胀。爱人不放心,让他去医院检查。经胃镜检查显示,王先生患的是胃溃疡。服用法莫替丁这类制酸药不合适,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对他才有效。
医生点评:在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胃酸不占主导地位,而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才是胃溃疡形成的基础。在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的基础上,即使是正常或稍低的胃酸也能损伤胃黏膜而形成溃疡。
临床上常用的胃药,一般多偏于制酸,因此,我们选用胃药时,一定要注意看清药物的组成成分和作用原理,对症选药,才会收到应有的疗效。还有一些人,不看药物的作用原理,盲目地选用贵重药,结果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胃病患者一定要查明病因,再对症用药。
止痛片治胃病,“血”的教训
案例三:刘大爷今年73岁,从年轻时开始,一有个头痛脑热,就自己用止痛片治疗。由于效果“显著”,老人从来不去医院,有个这痛那痛的都用止痛片治疗。不久前的一天,刘大爷因胃痛,又服用了几片止痛片,奇怪的是,平时立竿见影的药这次却失了效,刘大爷的胃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并开始吐血。家人感到老人的情况不对,赶忙把他送到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刘大爷患有胃溃疡,而且胃表面还在不断出血。
医生点评:临床上常用的止痛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阿片、吗啡、度冷丁等具有成瘾性的药物;另一类是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或为上述几种药物的混合物。
人们常说的“止痛片”多为后者,在临床上多用于神经性头痛、肌肉关节酸痛、风湿病等,它作用广泛,能明显地缓解疼痛,减轻症状,为大家所熟悉。但止痛片在胃内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自然保护屏障,导致急性胃炎或胃出血。当胃黏膜本身就有病变如溃疡、胃炎时,则更容易加重病情。那么,胃病患者究竟能否服止痛药?一般认为在胃病的活动期间应禁止服用。在非活动期间也应尽量少用。
如果必须用时,也应在进食后服,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如需长期服用抗风湿药及激素类药物,则必须加用抗溃疡药物以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