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时,有些不成文的规矩,“忌口”便是其中之一。忌口,是指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
忌口,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比如常山忌葱;地黄、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等等。后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在指导病人忌口时,还考虑年龄的老幼、体质的盛衰、病证的属性、季节的变化、地域的差异等因素。
其实,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医忌口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应该正确认识。据有关资料考查,中医忌口,除临床实践总结以外,其来源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宗教传统思想的影响。佛教主张慈善,不杀生甚至放生,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不能吃。鲤鱼是放生对象,不能吃。公鸡具有灵性能报时,不能吃。香料姜酒影响清心寡欲,也不能吃。道教禁吃牛肉,回教禁吃猪肉。正常都忌吃,何况有病呢,更不应吃。其实,肉类食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除消化系统功能较差的患者,大多数病人都是需要的。
其次,与取吉祥之意有关。比如,“发”字与发病的发字同音,发豆芽、发豆豉、发面粉、发松糕等,都不应吃“凶”字与“空”、“冬”、“葱”等字谐字,故空心菜、冬瓜、葱都应忌讳。
另外,与古代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关。古代医生给皇帝、达官、贵族看病,如治不好时,他们往往会另罪于医生。当医生的为了自身安全,便先向病人交待诸多忌口事项,如果真的没有治好病,病人便只好抱怨自己没有严格忌口了。
现代临床实践证明,忌口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每一种病都需要忌口。只有根据病情吃好,才有利于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