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12-22 来源:药品网ypw.cc 作者: 我要纠错
随着现代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中西药的品种会越来越多,新药品种也会层出不穷,许多潜在的中西药配伍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中西药合用现象较普遍存在。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笔者收集了lI缶床常见的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然后提出建议,与同仁商讨。
1 中西药联用产生的主要问题
一般来讲,中西药联用,与疗效的协同作用、互补和新增作用一样,不良反应也是增强、增多和增生等,这是作用与反作用共存的一般道理,所以,联用的不良反应可分为中西药本身固有的、联用增强后显现的和新增的三大类。联用得当,不但可避免许多不良反应而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配伍不当,则不但不能治病和康复保健,反而产生新的药源性疾病,引起多种副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香港执业药剂师协会会长庞爱兰表示,愈趋普遍,与西药共服的机会愈高,但市民必须小心,因为有些和西药不可共同服用。她举例,最普遍的误服情况,就是有人同时服用有治疗哮喘功效的白果及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水,前者会增加后者呼吸抑制的作用,严重者会没法呼吸,足以致命。她又称,虽然香港未有统计,但相信共同服用中、西药的市民为数不少。她列举一项内地调查指出,逾五成七主要使用西药的人士同时会服用中成药,即使用中成药为主的人士亦有二成四会服用西药,一成三以汤药为主的人士会使用西药。
还有华盛顿大学研究员奥哈拉指出,天然草药其实同样含有化学物质,假使不熟悉药性而随意与西药混合服用,可能会发生中毒现象,甚至死亡。一名服用“贫血药“的病人,5年来,一直情况稳定,但后来同时服用人参后,病情恶化。医生也不知道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经过检查发现是人参稀释血液功能,使病情出现变化。除人参外,大蒜和银杏也同样有轻度稀释血液功能,故必须小心服用。能治哮喘的麻黄素,对于心脏病及高血压病也有潜在危险。而天然减肥药中一般都含麻黄,使服用者在不知不觉中患了高血压。
2新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中西药联用引起不良反应一般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影响药物的吸收;二是影响药物代谢,如各种中药酒剂与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同服,可使这些药物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疗效下降;三是影响药物排泄,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不能同用,如酸性中药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与碱性西药氨基酸甙类抗生素同用,可减少吸收,降低疗效;四是联用产生毒性,如大量甘草和洋地黄合用可诱发洋地黄中毒而加重心衰。但笔者在此勿论中西药本身固有的不良反应,也莫谈联用增效同时增反效,下面仅与同仁商榷联用后产生的新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药物的理化反应有的中西药配伍可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如含铁、镁、钙、铅、铋等金属离子的中药与四环素、土霉素等四环素族抗生素合用时,因金属离子可与此类药物结合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影响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吸收,导致药效降低。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成药有牛黄上清丸、六一散、益元散、乌贝散、橘红丸、骨折挫伤散、凉膈散、利胆排石片、蛤蚧定喘丸、木香槟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脑立清丸、清眩丸、活血止痛散、跌打丸、跌打损伤丸、明目上清丸、耳聋左慈丸等。含钙的中药有石膏、寒水石等,应注意许多矿物药与西药合用均会产生此现象。
含有鞣质较多的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和维生素B1等合用时,因后者含有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或酰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键络合物而改变其性质,不易被胃肠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出现纳呆等症状。中成药有石榴健胃丸、地榆槐角丸、虎杖片、七厘散、五倍子糖浆等;含大量鞣质类成分的中药包括地榆、儿茶、五倍子、虎杖、拳参、老鹳草、大黄等。
含有大量黄酮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钙等含有铝、镁、钙的药物同服,这些金属离子可与黄酮类中药生成金属络合物,改变药物原有的性质与作用,失去药物疗效。含大量黄酮类成分的中药主要有黄芩、槐米、芫花、忍冬叶、陈皮、旋覆花等。
含有有机酸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因为有机酸能对抗小苏打的碱化尿液作用,增加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毒性。这类中药还不宜与碳酸氢钠、胃舒平等碱性西药合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物失去治疗作用。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蒲公英、山萸肉等,含有机酸的中成药如山楂丸、保和丸、生脉饮等,不宜与红霉素合用。因为红霉素在酸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大大减弱,在强酸性中其化学结构可遭破坏。
中药人参、黄芩、龙胆草、远志等,不宜与西药维生素 C、烟酸、谷氨酸等合用。因为同服后中药的有效成分被分解,从而降低疗效。
中药当归及中成药当归浸膏片、复方五味子片、牛黄解毒片等,不宜与抗结核药异烟肼合用。因异烟肼分子结构中的肼功能团(NHNH2)遇到上述中药或中成药中的铁、镁、铝、钙等金属离子便产生鏊合反应,生成鏊合物,从而使异烟肼的生物效应降低。
药理和毒理作用 配伍可产生有毒化合物导致药源性疾病含有雄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喉症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等)与含硫.酸盐、硝.酸盐的西药如硫.酸亚铁、硫.酸镁、硫.酸胍生片合用时,会导致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
含朱砂的中成药(如磁珠丸、朱砂安神丸、仁丹、七厘散、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六应丸、六神丸、七珍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时,会产生溴化汞、碘化汞之类有毒汞盐沉淀,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配伍可产生酶抑作用增加毒性反应含麻黄的中成药(止嗽定喘口服液、通宣理肺口服液、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半夏露冲剂、九分散、大活络丸等)与痢特灵、优降宁、闷可乐、苯乙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时,由于单胺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酶破坏而贮存在神经末梢中,而麻黄中的麻黄碱可促使贮存在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配伍可加重或诱发并发症含甘草或鹿茸的中成药 (如人参鹿茸酒、龟鹿补肾丸、参茸丸、参鹿补膏、复方鹿茸酒、鹿茸口服液、复方甘草合剂、补中益气丸等)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因后者对胃黏膜有刺激,而甘草、鹿茸含糖皮质激素,可使胃酸分泌增多,并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肠抵抗力,造成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肠溃疡出血等副反应,从而诱发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其它综合作用 服法不当:一为多种药物的迭加,众多的中西药合用于同一病体,其相关作用十分复杂,很难掌握。据统计,5种药物合用,副反应发生率为18%;6种以上则达80%。故中西药合用的首要原则应该是药简力专;其次为辨证立方用中药,辨病遣药用西药。切忌头痛细辛,腹痛阿托品,无限迭加。二为剂量过大,无论是中药或是西药切忌剂量过大。中西药剂量违超中毒案例不胜枚举,如关木通超量60g以上可致急性肾衰而致人于死地;益母草超量200g以上,致内脏出血死亡;附子用20g就会使人中毒;细辛用量不过6g。三为中当西使,西当中用,中西药物应在各自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西医是以生物化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疾病与药理效应的;中医则有其独特的理、法、方、药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如果中药当成西药应用或者相反,均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滥用。如消炎以银花、连翘,强心以附子、干姜,化湿以速尿、双氢克尿塞,温补以维生素族。这些都为脱离基础理论的张冠李戴,势必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四为不明药性滥加运用,西药的研制与应用是建立在生物化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中药虽以寒热温凉之性对人体的虚实寒热进行模糊调节。但中药的理论特性却是客观存在的。彼此联用,其理论反应亦是不容忽视的。
特殊病人忌服的中药如高血压病人在服用降压药期间,忌服麻黄、止咳定喘丸、麻杏石甘汤、川贝精片等中成药;糖尿病患者在服用D-860、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脑灵素等中药。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苯磺丁脲、降糖灵等降血糖药物时,不宜与甘草、鹿茸合用。
甘草中的甘草酸水解物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样结构,鹿茸的成分也有糖皮质激素样结构,而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骼肌中转移到肝脏,由于酶的作用,使葡萄糖与糖元的产生增加,因此,这些中药会与降糖药物产生药理拮抗作用,降低降糖药的效果;消化道溃疡病人忌服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或将甘草、鹿茸等与阿司匹林混用。
其它中药神曲、麦芽、豆豉等,中成药保和丸、山楂丸等,不能与抗生素合用,因为这些中药或中成药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及酵母菌,而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并可使酶活性下降。二者合用严重影响疗效。尚有许多不明原由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探。
3建议
建章立制 对中西药合用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如毒副作用强的中药;特殊管理的中药;合用极易产生新的毒副作用的中药等等,需特别规定具体使用范围、使用规则、管理级别。还应明确监管部门,合审规则与程序等,总之,应有法律依据,合理法则。
加强监督各地各处(包括各使用部门)必须建全监管部门(包括科室、监管人员)。将中西药合用作为监管重点,医疗单位和零售药店与指导用药单位,必须建立综合审方、合理用药制度与程序,特别是大医院中西药分方制,能否搞合方制、合审制,否则中西两方各行其事,无法全面把握合理用药。
加强研讨应建立中西医药结合学说,加快、加深、扩宽中西药合用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研究,列出各种不良反应图表,如中西药各自原有的、相互作用后显现的和可能新生的不良反应,从而制订出其配伍禁忌、慎用及注意事项等警示制度及其内容,利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西药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健康发展,为保证人民医药安全有效是极其重要的。
加强宣教不断加强中西药科学合理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合理用药的自觉性。从法制法规上着眼,从制度程序上着手,从科普宣教上做起,按现代科技结合现代药学合法、合理、合情地联用中西药品,使中药派生、更生和新生,更好地振兴中医药事业。
无相关信息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