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饱受非典威胁的人们对提高免疫力,预防非典深为重视。随着天气的转晾,人们防非典的弦越绷越紧。笔者询问周围的人,约有半数在服用各种认为能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或保健品,有的甚至每天把几种药一大把一大把地吃下去,才算安心。更有甚者,稍有头疼脑热,便打听着提前吃治疗非典的药物。殊不知,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如果用药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带来其他的危害。专家建议,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应了解其副作用也就是不良反应是什么,以便心中有数。
据前一段时间的报道,抗非典药蛋白酶抑制剂与某些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同服会产生较大副作用。这点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和万一感染非典的患者的高度注意。
“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这一说法在最近进一步得到国家药监局专家的确认。
从9月1日开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将不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值得注意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到现在为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发布了4期通报,涉及约20个品种,但前3期的发布权限仅限于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有关药品生产企业,此次是首次向公众发布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在首次通报中,胃复安(灭吐灵)、鱼腥草注射液、碘化油胶丸、卡马西平片和安痛定注射液5类常用药榜上有名,专家提醒公众警惕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人们难免心生疑问:既然是国家批准的合格药品,为什么还会出现不良反应?
药品在有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它本身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中,在上市前人体临床试验中,不可能完全发现。因为动物跟人是有种属差异的,在生理上、病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也存在观察时间短、参加人数有限的局限性,一些发生率比较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在研究和审批时还难以充分了解。所以,一个药品上市并不意味着对它安全监管的结束,而是需要在更大的人群范围内观察它的不良反应,看看这些不良反应跟这个药品之间是否有关系,如果确定了这种关系,就要根据它的严重程度修改药品说明书,增加注意事项或者增加不良反应禁忌症,甚至写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