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区门诊组织专业人员回收过期失效药。隔壁刘大妈一下子交了18盒外包装纸未启封的药品。原来,身体不太好的她寻思着一些常用药反正都是家庭常备药,有时赶上大药房药价低时,就提篮多买点,省钱不说,省得平时一趟趟地多跑腿。但万万没想到,有的药品价格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厂家和商家提供的品种比较接近有效期。结果到头来药还没用完,不少已经过了期,只能一扔了之。一算,最终吃了大亏。
现在不少医疗单位和医生由于利益使然,动辄喜欢给患者开大处方,不管对症与否都一古脑地开上,得个感冒也要花去几百甚至上千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此一来,有时患者只用了很少的药身体就康复了,剩下的三放两放放着放着就过期了。对症下药也包含剂量的科学、合理、合适,疗程需要多少医生就开多少,不要开出过多的药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清理家庭小药箱,仅靠市民的安全用药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医院与医生责无旁贷,要给患者开出科学的“放心处方”来。
药价虚高,是许多市民为之头痛而又久治不愈的顽症。于是,如果一旦碰上削价促销的场合,一些市民就像刘大妈一样提篮买药,只顾价格便宜而忽略了有效期长短,往往一半还没有消费完,另一半已经浪费了。可见,家庭中有一定的药品储备是必要的,但购买时也应该适可而止。再者,市民要努力提升科学购买和使用药品的知识。调查显示,在上海采用自我医疗的市民占用药人群的75%,到药房买药的消费者中仅有三成具备正确的非处方药使用知识,大部分百姓吃药凭经验,4%的人看不懂药品说明书,近20%的人吃药看广告而不是听医生指导。用药安全,事关身家性命,岂能糊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只有科学的,才是可靠的。如果没有科学的用药知识作指导,家庭药箱是“绿”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