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上火”这一说法并不新鲜,可究竟什么是“上火”、应该怎样祛“火”,人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其实,“上火”应当说是一种俗称,它属于中医学“火热证”的范畴,是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的侵袭后,而引起全身或局部出现的一系列“热证”的表现。由于火性上炎,“上火”的人多会有头面部“热”的表现,如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症状,都可被认为是“上火”。
“上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更常见,这是因“火”为夏季主气,火、温、暑三气同性,当人体阴阳不平衡时,五脏六腑便易生“火”,阳亢火气就大。另外,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空气干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
“上火”不仅会直接诱发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还可能引发或加重急性结膜炎、鼻炎、鼻出血、扁桃体炎、牙周炎、痤疮、便秘、胃脘热痛、尿道感染等疾病。此外,“火热之邪”还易竭耗阴液,导致血液粘稠,造成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不畅,故当老年人(或心脑血管病者)“上火”时,还可能引发脑中风等。还有研究认为,“火邪”致病,会使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乳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机化学物积滞在人体中,从而损害肝、肾等脏器。
由此可见,“上火”并非小事,当然不能置之不理。只有及时清除体内的热毒之邪,才能避免相应并发症的发生。“上火”宜采用“清热祛火法”治疗,即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清内热,达到热除火退的目的,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等作用。实火(牙龈疼痛、喉痛、口腔内生疮、口渴欲饮、内热、大便干结)一般宜清热泻火,虚火(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心烦、失眠、耳鸣、头晕)则宜清热滋阴。
如今,清热祛火药品种甚多,下面列表介绍几种最常用的,以供患者参考。需要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编者注:下表中的用量都是成人用量,小儿当酌情减量)。
牛黄解毒片(丸、胶囊) 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片剂,每片0.4克;丸剂,每丸3克;胶囊,每粒0.5克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 口服:片剂每次2~3片,每日2~3次;丸剂每次1丸,每日2~3次;胶囊每次2粒,每日2~3次 孕妇禁用 。
清胃黄连丸 黄连、石膏、知母、玄参、黄苓、栀子、天花粉等14味组成 水丸剂,每50粒重3克 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胃火上炎所致和口舌生疮、齿龈及咽喉肿痛等 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孕妇慎用
大神口炎清颗粒 天冬、麦冬、玄参、金银花、甘草等 颗粒剂,每包10克 滋阴清热、解毒消肿。用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口腔粘膜、扁平苔藓、复发性口疮等各类急慢性口腔疾病。 开水冲服,每次1~2包,每日1~2次
知柏地黄丸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浓缩丸,每8丸含原生药3克;蜜丸,每丸重9克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