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医药代表、回扣等问题成为近期新闻的热点,也引起了国家相当程度的关注,于是,政策、法规制度不断出台,但仔细一看,这都集中在西药领域,中药呢?
消费者何先生在京城某知名药店配完药后,发现所买的10服药无一例外缺斤短两,最多的1服竟然差出了40多克,非但如此,每服药竟然都短了同一味药。
专家说,是药三分毒,所以中医笔下会出现3.5克、0.5克的剂量,但这种一丝不苟的药方到了药房的手里竟能差出几十克,因为他们觉得“多吃少吃没关系”。
在不断高涨的“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呼声中,我们发现该现代化的不仅是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更有管理制度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人命关天,不仅是西药,中药也一样。
售货员:中药多吃、少吃没关系
走进北京前门大街一家老中药铺,记者还以为自己进了集贸市场。“高血压不高,头痛不再痛!”———这是卖“平压散”。“风湿酸痛有良药,免费治用献爱心!”———这是说“酸痛灵”,还有什么“小护士血压计”……那一字排开的一溜小桌后头,一群“白大褂”争先恐后地向我介绍着他们的新产品。
一位白大褂小姐热情地招呼记者,“看看我们的新产品———DM治疗仪吧!”这所谓的治疗仪,据说可以起到“集针灸、推拿、按摩于一体”的作用。小姐不厌其烦地向记者介绍产品的效用、原理,说这玩意儿,无论是内脏疾病、神经痛、关节炎,还是高血压、近视眼、便秘,基本上没什么病是它不能治的,而且,“有效率在90%以上。”再一细问,白大褂哪儿是医生,是厂家咨询员!转了大小好几家药店,情形大抵类似。到处有穿着白大褂的人物高坐店堂,俨然大夫,但一开口却让人联想到地摊上的小贩。
在长庆堂中医药房、保和药房、南济药房门前记者拦住刚买完中药的消费者,在记者的要求下消费者答应与记者同去超市电子秤实测所购买中草药的重量,结果发现长庆堂药房所售50克潘杏叶实测值55克,保和堂所售50克金银花实测值60克,南济堂所售50克野菊花实测值60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副在北京市中医院开出的治疗消化、饮食疾病的中药处方中,我们测出消费者王先生在南庆堂购买的10副中药每副药所含重量各不相同,消费者药方如下:南柴胡10克、黄芩5克、太子参15克、炙草6克、半夏10克、姜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厚朴15克、芷壳10克、草山楂10克、连翘15克、深薏米15克,合计每副重量应为157克,但实测值为150克、160克、165克、148克、145克、160克 、162克、158克、161克、147克,按中药调剂规定“每服药重量偏差应在3%~5%之间”的规定,其中的5服药超出规定。记者与王先生再次回到南济堂药店,在中药部,找到了为王先生称药的售货员。
问:这药是在您这儿买的,刚才我们在外面量了一下,发现有几服药的重量不符合。(随即王先生将重量不符的中药以及测量的数据出示给售货员,售货员再次称量)
答:我给您重新包药。
问:如果不是我出门又测了一遍,回家给病人喝不是出大问题了吗?
答:对不起,我给您重新包药。
问:你们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
答:一般不会,再说中药的药性慢,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出太大问题,到现在我们还没碰上一位像您这么较真的。
王先生随即提出要见药房主管,售货员说领导不在,值班的负责人刚好有事出门,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在等了近1个小时之后,王先生只好带着重新包好的药离开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