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事常说“久病成良医”,因此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他都习惯自行处理。这天,6岁的儿子肠胃有些不舒服,按照自己的经验,张干事给儿子服用了氟哌酸。第二天,儿子的肠胃不适消失了,但头却有点晕,身上还长出了皮疹。
一位退休老干部患有沙眼,多年来一直自己购买眼药点眼睛,先后用过氯霉素眼液、四环素眼膏、利福平眼液、金霉素眼膏和红霉素眼膏等几种眼药,眼药不离身却总是想起来就点几滴,想不起来就不点,然而他的眼病一直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日常生活中,像以上这样抗生素滥用的事例举不胜举。抗生素是对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各种微生物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强有力的武器。然而抗生素广泛使用以后可以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产生耐药性。每一种抗生素造成的不良反应是各式各样的,表现症状几乎涉及到人体所有器官和系统,有的抗生素会造成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有的可引起严重的肝脏、肾脏损害;长期使用抗生素还可导致体内菌群失调继发霉菌感染;严重的过敏反应可以危及生命。同时,抗生素使用以后微生物可以针对它产生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细菌就会变种、变异,变成更耐药的细菌。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过去50年来滥用抗生素造成危机,致使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长,甚至1~2年就出现新的耐药菌株,使一些有效的抗菌药物不断减效甚至失效,一些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再次变成致命的杀手。
没有一种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它和其他任何药物一样都是“双刃剑”。滥用抗生素有很多危害,但也不要过分害怕,我们只要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能既治愈感染,又可尽量避免副作用,并最大限度地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增强用药安全意识,密切注意不良反应。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不要随便买药服用。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然而将抗生素盲目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现象却相当普遍。许多人用抗生素治疗感冒,或认为抗生素可以退烧,还有许多人把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而事实上,虽然抗生素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则大多是病毒感染。病人发生细菌感染时会伴有发热,经过使用抗生素使得炎症消退,体温自然恢复正常。但是对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抗生素就没有多大效果。同样,抗生素也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其他类型的炎症也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另外,在使用抗生素期间,要熟悉并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有可疑现象,如皮疹、荨麻疹等,要及时采取措施,或减量或停药,或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选择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和适当的给药途径。抗生素并不是“万能药”,我们应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病人的机体状态及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抗菌谱、对机体的影响等综合因素选用抗生素,而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多越好”。另外,各种给药途径各有其优缺点及应用指征,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采用口服给药,宜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的制剂;对严重感染则应采用静脉给药。应尽量避免多种抗生素联用,只有病情特别严重,一种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时才可考虑使用,同时要考虑配伍禁忌,以免增加毒副反应。综合来说,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能口服不打针,能肌注不静脉注射。
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服用。服用抗生素不仅用药量要足,还要保障坚持按疗程用药,严格按剂量有规律服用。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那种为了尽快恢复健康而不遵医嘱加大剂量的行为,也会造成很大危害。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把一些敏感的、有益的细菌都杀死了,那些耐药的、致病的细菌反而都活跃起来,就会产生“二重感染”。总之,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停停用用,也不能过于频繁调换,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的反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