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31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曾发出警告说,哮喘病人广泛使用的三种吸入式药物,经常使用可能导致哮喘病恶化甚至死亡。在这三种药当中,其中一种是国内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之一。这三种药物可以很快缓解哮喘症状,因此初次发病的患者会经常使用。但是临床研究显示,长期使用这些药会导致哮喘恶化,肺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药物治疗哮喘的确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哮喘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目前还没有绝对的特效药。病人应该听从医生的治疗方案,千万别随意停药,只要规范治疗,九成以上的哮喘都是能控制的。
有效使用药物是关键
哮喘病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是非特异性炎症,药物治疗是哮喘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有效地使用药物是治疗的关键。目前治疗哮喘的药物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治本的药物,主要指激素类气雾剂。由于气雾剂的喷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气道,局部作用强,因此效果明显。这类药物是通过抑制气道黏膜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哮喘的治疗十分有用。
第二类就是治标的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另外还有口服激素、静脉注射激素等药物。由于不少人对治疗哮喘常用药物类固醇有误解及恐惧,不含类固醇的“长效吸入气管舒张剂”成分哮喘药,近年的使用量愈来愈高。这些所涉药物的确为临床常用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哮喘,但科学系统用药就能明显改善哮喘症状,减缓肺功能恶化。因此,病人不应自行调校药物剂量或停药,应尽快与主诊医生联系,因为医生采用长效气管舒张剂时,多数会与抗炎药物一并处方。病人突然自行停药,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哮喘病人的药物治疗大多需要使用吸入器装置。这是因为哮喘属于肺部支气管疾病,与外界直接相通,故可使用吸入治疗局部用药,有效的药物直接到达病变局部,所需的药物剂量小,相对来说,作用快,副作用较少,不会产生所谓的药物依赖。
哮喘药物不能随便停用
目前的哮喘研究已经证实,采用规范的治疗,95%以上的哮喘患者可以达到完全控制或良好控制。但目前对哮喘的治疗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很多患者只对哮喘的症状进行治疗,而不是针对其根本病因;患者对吸入性激素怀着莫须有的恐惧心理,擅自停药,不顺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相信所谓的“秘方、偏方”等,因此,规范化治疗的宣传普及工作亟待加强。
治疗哮喘,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经典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选用药物。这种治疗方法有四个等级。如每月只发病一次,是比较轻的病情,这时候用药也不能太重;如果发病比较频繁,用药得相对加重,但是无论是病情轻还是重,必须坚持服药。
另外一种就是按需服药,但对这种观点还有一定的争论。所谓按需服药,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有的病人只是季节性发作,指对特定的过敏原、在特定季节发作的哮喘,这种病人只需在发作前一个月吸入激素,并不需要天天都服药。这种治疗的好处是能减轻病人的负担。
学会自我管理
1 坚持治疗和监测
不管是哪种治疗,哮喘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在哮喘治疗中十分重要。哮喘患者及家属应知道哮喘病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诱发因素、症状体征、病情严重性评价及合理用药等科普知识。
此外,哮喘的控制需要持续长期的治疗和监测,监测包括复核症状和多次测量肺功能。肺功能检查指标可以反映哮喘患者的病情,一种每天可在家里使用的简易肺功能检查仪器(峰速仪)十分适合哮喘患者用于自我监测病情,也可以定期到医院做肺功能检查。
若患者2~3个月无哮喘症状,肺功能指标达到了正常水平,此时应该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案,减少药物剂量,即降级治疗。反之,症状加重,肺功能指标下降,就要升级治疗。
2 多发季节注意预防
最好的制止哮喘发作的办法就是预防,而现在是冬季,正是哮喘的多发季节,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感冒和感染。
3 识别和避免触发因素
当常见的可触发哮喘发作的变应原和刺激因素从病人的生活环境中消除后,可以预防哮喘症状及住院情况并减少用药。
在所有室内外环境中,作为触发因素的变应源和刺激因素中,最常见的是尘螨、烟草烟雾、有皮毛的动物、蟑螂变应源、花粉和霉菌。其他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等。
4 避免感冒和感染
感冒和感染也可引发哮喘。因此,每年给中到重度哮喘病人注射流感疫苗;出现感冒的早期症状时即予短效吸入型β2剂治疗;早期使用口服皮质激素或增加吸入皮质激素的剂量;连续抗炎治疗数周以确保足够的哮喘控制;注意锻炼增强体质,尽量减少感冒。
(实习编辑:周云霞)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