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31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真的有那么多毒吗?
为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的金世明医学硕士。金医生认为,人只要和外界接触,例如吃入食物,就有废物产生,就会有毒素,中医称之为“糟粕”。
关于毒,金医生说,西医与中医对之定义不同。西医的解释非常抽象,就如我们《现代汉语词典》中所释义的:“‘毒’是进入有机体后能跟有机体起化学变化,破坏体内组织和生理机能的物质。”
而中医所说的“毒”范围要更广泛,广义的“毒”包括新陈代谢产生的所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这包括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物以及由外界经口鼻、皮肤进入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中医诊断学》所述的“毒”一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殊病因,即疫疠之气,又名毒气,如麻毒、疫毒是指某些有特殊毒性作用的病因,如蛇毒、食毒、虫毒;三是指邪盛病重之证候,如热毒、火毒、湿毒、麻毒等;四是外科疮疡类疾病,如痈、疽、疔、疖等。
无论是西医理论还是中医看法,我们不难得出,人在一生的过程中,无论体内体外,都难以预防与“毒”的不期而遇,即使体外的毒极也可能已经通过某些渠道进入了人的身体内,成为了内在毒素。
毒有那么可怕吗?
这些从饮食、环境中来的毒素,积聚在人体的内脏中。肠道中会积聚食物废物,会出现便秘、腹泻、肠绞痛、肛门肿痒等症状;肝脏中易积聚铅、汞、钾等重金属,口臭、痘痘、浮肿、疲累不堪就关它事;肺脏内易积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毒气,咳嗽、多痰、哮喘、气管炎等可能会接踵而来;心脏则会变成铅的累积处,胸闷、心绞痛、血压不稳时你应该看看是不是这个原因。
据研究,如果体内存有过多的如自由基、重金属、内毒素等的有害物质,就会使人体组织、器官的细胞发生病变,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严重的会使机体诱发肿瘤、艾滋病、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癫痫、运动神经元病等疑难病症。由此可见,排毒不应仅仅是美颜需要。
虽然“毒”积累起来的后果很严重,但是人体自身如果能保持正常排泄,也就能够达到正常排毒水平,这也是中医的观点。
你中“毒”了吗?
其实每个人每日都不断地吸入毒素,而身体五脏六腑及血液内或多或少都有贮存一些毒素,但只要排除得快,便算健康。但若你有以下的问题,便显示你是可能身体机能排毒功能不足,或你所吸收的毒素太多,超过身体排毒功能所负担,这就需要通过中医进行调理:
1、先天体质有偏热、偏寒、偏阴虚、偏阳虚的不足,影响到脏腑功能就会生湿、生热,表现为痰多、胃胀等症状。
2、身体无明显不适,但面色晦暗无光或苍黄,长黄褐斑等。
3、面无光泽、皮肤干燥,或生暗疮、斑块,或大便困难等。
怎样排毒才科学?
如果你大小二便都非常通畅,那就不必刻意追求其他的排毒方法。
目前流行的排毒方法五花八门,有的更是让人看了头大,而多数人采用的还是日常可行的排毒方法,如吃排毒保健品和食疗。
小林虽然才二十来岁,却患有便秘,平均三四天才大便一次。看了不少广告在卖一种排毒保健品,她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开始服用第一盒,果然药丸下肚不久便有了便意,从此她便依照说明书每日服用,还心想,早点开始吃这种排毒品就好了。吃了三个月后,原来每日2粒的量已经不管用了,不但剂量加大了,小林还发现,一旦不吃药,一个星期都无法大便。她开始感觉到自己像吃了鸦片一样,只能靠吃排毒品过活了。
金医生认为,排毒保健品可以吃,但是要辨证地吃,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排毒保健品都利用了大黄等中药制成,大黄是一剂良药,据说能治百病,尽管未必都能治愈,吃少量可以健脾,中量可以清热,吃多了有泻下的作用。
发生便秘的患者使用这种药物确实可以起到排泄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往往产生依赖性,并导致继发性便秘,有可能更加痛苦不堪。多位药学和医学专家都纷纷表示:“排毒养颜胶囊是以大黄和芒硝作为主要原料的药物,绝对不可以长期服用。”
最佳的排毒方法还是要靠自然疗法。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的食疗,只要持之以恒,对改变体质会有好处。西医认为人体内环境稳定就不会生病,这个内环境是指酸碱度平衡、水和电解质平衡、微量元素平衡,而中医侧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理论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有急病,一定要看西医,但对一些慢性病包括排毒,则可尝试接受中医治疗。通过一段时间中药调理,往往能够改善症状,改善脏腑功能,改善各项不正常的指标,有时更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最日常的排毒方法更是简单:多吃高纤食品、多喝水、多运动,尽量不进食毒素多的食物。金医生最后强调,美不是单纯从表面看到的,气血佳才可能从内里漂亮出来,那种美才是自然和恒久的。
(实习编辑:周云霞)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