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非甾体类抗炎药副作用,个体化用药很重要。
前不久,在全国“安全用药”的媒体见面会上,北京协和医院的风湿病专家指出,个体化用药和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是降低非甾体类抗炎药副作用的关键。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怠慢性疼痛的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副作用主要涉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心血管事件和肠胃道出血的病例报告所占比例很小。
专家指出,要合理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而不是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针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目前学术界已经提出应用肠溶片,使药物在肠内溶解,避免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改变给药途径,如使用外用剂型、餐后服用、直立位服药及个体化治疗等对策。对急性疼痛的治疗,非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低剂量、间断性、短期用药的情况下,风险是非常小的。
“全耐药细菌”露脸,抗菌药物滥用再敲警钟。
日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从一肾结石术后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出一株致病细菌,经国际上细菌鉴定的金标准——法国生物梅生埃API20NE鉴定卡鉴定为“全耐药细菌”。此为“全耐药细菌”在我国的首次露脸。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抗菌药物的现象日益严重,临床上经常分离出耐多种常用抗菌药物的细菌,使相关感染的治疗非常困难。目前,国际上出现了耐全部常用药物的细菌,称之为“全耐药细菌”,但我国尚无正式报道。而来自泉州的这则消息,意味着“全耐药细菌”在我国的首次露脸,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此之前,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抗菌药物滥用会使身体器官受损。而现在,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又在向我们逼近,这就是因滥用抗生素而破坏体内的正常菌群,最终使病菌耐药性增强而导致疾病无药可治。查出了疾病的来龙去脉,也查出了病菌的前因后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病菌肆虐而束手无“药”,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形。
泉州市第一医院分离出的该株“全耐药细菌”,再次敲响了抗菌药物滥用的警钟,提醒临床医师和全社会要重视和积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否则会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长期服用孕三烯酮会增加冠心病危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发现,长期使用孕三烯酮药物患者的雌二醇水平和骨密度大为降低,对血脂代谢有不利影响。
孕三烯酮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预防术后复发的主要药物,但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为了探讨孕三烯酮应用的安全性,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选择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6例,按年龄划分为两组。Ⅰ组年龄为20-39岁,Ⅱ组年龄为40-45岁。两组患者服药6个月时与服药前相比,雌二醇水平显著下降,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均略有升高。
研究还发现,服药6个月时,患者第1-4腰椎的骨密度值较服药前降低,Ⅰ组骨丢失率为4.7%,Ⅱ组为6,1%,停药6个月后骨密度值能够上升,但不能完全恢复到服药前水平。患者停药12个月后,骨密度值基本接近服药前水平,其变化数值与年龄有关。
雌二醇可以刺激肝脏内胆固醇代谢酶的合成,改善血脂成分。雌二醇水平降低可引起血脂和体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使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为此,专家建议,患者在服药前和服药时最好加用一些合钙、磷的矿物质,以缓解其副作用;长期服用,还要注意对血脂代谢的监测。
(实习编辑: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