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但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对调控血压也相当重要,决不能忽视。
王大妈患上高血压后,找医生给开了药。一开始,王大妈的血压还比较高,就很认真地每天监测血压,原来每天都打几个钟头的麻将也暂停了。但后来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了,王大妈就放心了,她只管每天按时吃药,不再测血压,麻将活动又恢复了……
像王大妈这样“只管吃药,其他照旧”的高血压患者不占少数。很多人认为吃了降压药,血压恢复正常后,只需要自己买药吃,就再不用到医院定期看病,也不测量血压了,原来经医生劝告后已纠正的不良饮食习惯或生活方式,又恢复原样。笔者认为这样做并不可取。即使吃了降压药,以下4个方面仍然不可忽视。
跟踪随访,不良反应常汇报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抗高血压药也不例外。高血压患者在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需要跟踪随访。例如:国内还普遍使用的复方降压片、罗布麻片、降压平、降压灵等,均含有利血平或罗芙木碱,这类药比较便宜,但长期使用有引起抑郁症、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等可能。因此,患者要经常与医生沟通,将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医生视情况随时调整用药剂量或药物品种。
即使是目前比较推崇的不良反应较少的两类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雷米普利、苯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普利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即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沙坦类”),对准备怀孕或正在怀孕的女性也是不适宜的。年轻女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此类药物,若不做监测,一旦怀孕,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调整药物,变化之中稳血压
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血压也会发生波动,药物剂量和用法也应做相应调整,决非一成不变。
而且,绝大多数高血压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随着时间推延,病情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原来长期服用的降压药疗效也可能不如以往那么有效,或可能产生某些耐受性。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则必须重新调整用药剂量或加用其他降压药。这些医疗方案的调整或改变,必须由医生来选择和作出决定。
综合防治,日常习惯无小事
必须指出,高血压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毫无疑问,降压药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但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对调控血压也相当重要,决不能忽视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事情。例如通过戒烟、低盐饮食、减肥、适当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等,可使不少轻度高血压患者甚至不吃药血压也可降到正常,即使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也必须长期坚持上述非药物治疗,同样也会带来很大裨益。此外,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或糖代谢紊乱,也必须做相应处理,唯此才能提高高血压防治效果。
定期检查,重要器官不受伤
高血压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重要靶器官损伤,最常见有: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合并冠心病时可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此外,高血压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之一。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还应定期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状况做相应的检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我想广大高血压患者能够理解,光吃药不看病,不做定期检查是很难防治好高血压的。
(责任编辑:梅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