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煎药 法随病异

时间:2010-08-01  来源:药品网ypw.cc  作者: 我要纠错


一、煎药时间

古代的煎药时间是通过加水多少来控制的。

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近似标准的汤剂煎煮时间方案: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一般药物按当时的度量衡每二十两药物加水一斗的比例,煮至水剩四升时说明药物已经煎好,但是发汗、涌吐、泻下等方剂就需要少量的水,煮较短的时间,而补益方剂需要大量的水煎煮较长的时间。北宋官颁的《太平圣惠方》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按照方书记载的水量煎药:“凡煮汤……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此种标准历代相沿。李时珍指出:“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

陶弘景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功用汤剂煎服时间有所不同,而实际应用中仍有细微区别。

清代名医徐大椿特别指出了煎药时间的重要:“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者,皆各有意义。

清代伤寒学家柯琴的论述生动而有说服力,他认为大、小承气汤的区别不仅在于药物、剂量,更在于煎法:“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若小承气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由次可见煎药时间及“内药”(下药)顺序在中医治疗中的玄妙了。

二、煎药次数

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记载,都采用一次煎煮法,即一剂药只煎一次,多分三次服。某些汤剂的“再煎”是“去滓再煎”,即汤剂的再浓缩,与今天常规煎药采取一剂药先后煎煮二次不同。陶弘景也对服药次数略有提及:“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唐代孙思邈对二服三服提出了技术标准要求。“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覆令密,勿令泄气。欲服,以铜器于热汤上暖之,勿令器中有水气。”陶弘景和孙思邈所说的“服”,皆是一煎分成若干次服,而不是不同的煎次。《备急千金要方》中仅见“再煎”的例子是“地黄煎”,药仅生地黄一味,头煎过后,“布绞去粗滓,再煎令如饧”真正的二煎、三煎在唐代已经出现,但并不普遍,到宋代开始普遍出现了。

需要指出的是唐以前并非没有二煎,二煎的出现与补益类药物的价高有关。陶弘景曾建议:“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当依此。”二煎的使用者是“贫人”,药物是“补汤”。

明代龚廷贤认为煎药次数与所煎汤剂的功效是有关的:“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虽前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耳。”

胡慎柔(1572~1638年),明末著名医僧。因患痨病,经名医查了吾治愈后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继续深造,留心摘录周氏临证经验。由于他有很好的悟性,对治疗痨病虚损有很深的体会,他谈到治疗虚损的秘诀第三关时指出:“则前保元、四君等剂,皆投之不应,须用四君加黄芪、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二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这种特殊的不用头煎只用二三煎的煎法实属罕见。

胡慎柔还以丹徒王盛之医案为实例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方法:

六脉俱九至,外症则咳嗽面赤,懒言怕闹,时病已半年,从前苦寒之剂,不记数矣……此真气已虚而脉数也……六脉中又脾、肾二脉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肾水也,理宜补肺金生肾水……取药十四五帖或二十帖……五六帖,数脉不减,即以前剂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剂而数脉去,后以六君子加姜、桂五六帖……令外以盐熨,内服二陈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复用补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

在医案后,作者强调“此案脉证宜细看。”俞震在编纂《古今医案按》时完整地选取了本案,并指出:“慎柔所著《五书》,专治虚劳。其论有第二关第三关之说,其药有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之法,其辨阴阳寒热与人不同,而专主于温补,亦自成一家而已。观此案即可见其立异鸣高也。”

清代赵晴撰在《存存斋医话稿》中也指出:“古人煎药。各有法度……有只用头煎,不用第二煎者,取其轻扬走上也。有不用头煎,只用第二煎第三煎者,以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为治虚损之秘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特异性解毒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 下一篇:特殊人群用药讲究多
  • 无相关信息
    药品知识

    药品图文信息
    德州百佳妇婴医院 守护女性与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德州百佳妇婴医院 守护女性与宝宝的健康保驾
    康立明生物长安心®巴西获证,南美破冰!全球准入国家和地区增至42个
    康立明生物长安心®巴西获证,南美破冰
    消除肝炎 积极行动: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开展7.28世界肝炎日开展肝病公益会诊
    消除肝炎 积极行动: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开
    重庆景城胃肠医院坑不坑?医疗水平、服务质量、收费标准一网打尽
    重庆景城胃肠医院坑不坑?医疗水平、服务质
    保护足部健康,为宝宝准备一双护足学步鞋
    保护足部健康,为宝宝准备一双护足学步鞋
    小雪时节应该如何养护肠胃健康?家中常备整肠丸,谨防肚痛腹泻
    小雪时节应该如何养护肠胃健康?家中常备整
    周文程荣获"2023年中泰中医文化交流使者"应邀出席“一带一路”沿线交流会
    周文程荣获"2023年中泰中医文化交流使者"应
    品牌就是力量|一正消炎镇痛膏强势登陆央视核心频道
    品牌就是力量|一正消炎镇痛膏强势登陆央视核

      内科偏方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保健滋养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美容保健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皮肤偏方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肿瘤疾病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男科偏方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外科偏方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儿科偏方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妇科偏方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五官偏方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虚拟手机号码 名牌手錶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