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贺普丁)自1991年问世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艾滋病(AIDS)病毒(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较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认为,拉米夫定安全无毒、无“三致(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作用,不良反应仅为轻微头痛、一过性嗜睡、恶心、疲乏、肝区不适等,且发生率较低,患者可较快适应而耐受。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安慰剂相当,因而被忽略。加之现代广告和媒体的片面宣传与炒作,其疗效被人为夸大,适应症的掌握也逐渐宽松,一些地方甚至将这一药物作为广谱抗病毒剂使用。此种无节制的滥用,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极大的药品浪费,也加剧了HBV耐药性的产生。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普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报告频度亦逐年递增。近年的用药经验表明,拉米夫定并非安全无毒,人人咸宜。目前已发现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有如下数种:
1.过敏反应拉米夫定偶可引起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尤其是首次接受治疗者。近年国外报道一例49岁的男性AIDS患者,首次服用150mg拉米夫定,服药半小时后突觉皮肤瘙痒,继之全身多处出现荨麻疹,喉部发紧、有阻塞感,咽食及呼吸不畅,舌体麻木、活动不灵,言语含混。十几分钟后又出现了呼吸困难,满肺哮鸣音,头晕、四肢发凉,测血压只有70/40mmHg,入住到重症监护病房,经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数小时后才转危为安。患者过去用过齐多夫定、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并未发生类似反应。此类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于特异质的服药者中,在初次服药时突然发生,发病前无任何先兆。如呈严重的喉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不及时抢救可能致命。
2.停药反跳及肝功能衰竭因本药仅抑制敏感毒的DNA聚合酶活性而使病毒复制速度减慢、血清含量减少,但不能将病毒完全从人体清除,故疗程过短(<6个月)时,停药后易发生反跳,不仅出现肝功能异常,病毒复制指标由阴转阳,有时病毒含量甚至可高于治疗前水平。部分人用药时间虽长达1~1.5年,仍难幸免。临床表现为停药后肝炎复发,有的原本为HBV携带,肝功能正常,用药后骤停,反可诱发肝功能衰竭。笔者曾见1例29岁的男性慢性乙肝病人,日服100mg拉米夫定并无其他不良反应,用药2周后HBVDNA转阴,HBeAg也降到了极低水平。第16周肝功能恢复了正常,患者便很高兴地擅自停了药。停药后仅过了4周,肝功能便出现了反跳,先有恶心、厌油、小便发黄,化验血清转氨酶升高,4个月后转氨酶超过正常值的100倍,并出现黄疸,凝血因子减少了50%,病毒标记又转阳,经多方抢救才转危为安。据日本最新报道,194例应用拉米夫定的病人中,有6例在突然停药时乙肝加重,其中1人死于肝功能衰竭。另外,服用拉米夫定期间出现的HBV变异和耐药,也会使乙肝的临床症状加重,个别人还会出现腹水。
3.甲沟炎近年英国报道,12例艾滋病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了甲沟炎,其中11例为男性。多于治疗3个月后发病,局部给予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后,5例1个月后痊愈,另7例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4.脂肪代谢紊乱国外报道,拉米夫定与蛋白酶抑制剂联用治疗AIDS时,可致脂肪代谢紊乱。4例并用印地那韦或齐多夫定者,用药3周~16月时发生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中3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为短暂复发的心肌缺血。查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均升高。少数用药者还可导致脂肪异常分布,1例38岁男性艾滋病患者合用司他夫定6个月,体重增加了3公斤,9个月后颈部和背部脂肪异常增厚堆积呈水牛背样。
5.引起血友病出血新近国外报道,2例血友病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印地那韦、齐多夫定抗HIV,6个月后出现频繁的关节和消化道自发性出血,停药2周后才恢复正常。
6.对新生儿的影响美国发现,1例30岁女性HIV感染者,妊娠期间仍服用拉米夫定、扎西他宾,婴儿出生后发生严重的贫血,并出现了心衰。法国一组194例应用拉米夫定加齐多夫定预防HIV母婴传播者,也有2例婴儿发生一种罕见的线粒体DNA基因损害,于出生1年后死亡。
以上为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有关拉米夫定应用的最新不良反应资料,有的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常颇为严重,故应严加防范。用药时应恰当遴选与甄别,严格掌握应用指征,不可盲目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