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性期往往会出现关节红肿发热、疼痛难忍等明显症状,很多痛风患者会在医生指导下积极用药治疗,但进入间歇期后,痛风症状不明显后就不愿意继续服用降尿酸的药物进行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风湿免疫科黄建林主任医师此前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提醒:即使进入痛风间歇期也要注意用药控制血尿酸水平。
痛风急性期症状已得到控制为何还需要降血尿酸?
黄建林主任医师解释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由于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痛风患者血尿酸代谢往异常,往往是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以恢复正常,需要使用饮食控制和药物干预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很多因素均可影响痛风遗传的表现形式,如年龄、性别、饮食及肾功能等。
2、虽然尿酸高并不等于痛风,但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只有将血清尿酸降至理想水平,才能将痛风复发的机会降至最低,约5%~18.8%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发展为痛风,痛风患者在其病程中的某一阶段必将有高尿酸血症的存在。在37℃时,血中尿酸饱和值是416um0l/L,超过这个饱和点,渐渐会有针状晶体析出。若血尿酸值超过416um0l/L时,痛风或肾结石的发生率增加。当血尿酸水平>535um0l/L,痛风发病率达7.0-8.9%,而血尿酸水平<416um0l/L时,则痛风发病率0.1%。
因此,如果痛风患者在间歇期能将血清尿酸降至理想的水平,痛风复发的机会大大降低;而未利用好此时期以降低尿酸,痛风复发机会将大大增加。
目前控制血尿酸的药物主要有促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合成药两类。苯溴马隆是一种常用的促尿酸排泄药,可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利于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的。但服药期间需大量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必要时服用碱性药物,使尿pH保持在6.5左右。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的代表则是别嘌呤醇。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使血和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水平,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也有助于痛风病人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
以上药物都可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但用药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