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拔火罐是养生常见的一种方法,也是我国中医的精髓之一。很多人身体不舒服都习惯去拔火罐,但是,拔火罐的作用以及一些禁忌却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很多人认为,拔罐越久对身体越好,其实不然,拔火罐时间也是要合理安排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些拔火罐的一些禁忌与注意。
拔火罐最多10分钟
多数老百姓常常想当然地使用火罐,故而医院的门诊常会接诊因拔火罐而使皮肤受到感染的患者,有些患者拔火罐一拔就是个把小时,非得拔出水疱,流出水来才甘心,且还有个说法为“把湿和寒气拔出来了”,这种说法太荒唐。因为中医所说的湿是一个概念,是看不见的,并非液体。而当负压作用在人体表面时间过长时,任何人都会出水疱。实际上,拔火罐拔出水疱在医院治疗上等于是拔出事故了。而水疱很易感染、化脓,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败血症。
由于每个人表皮结构、厚度都不同,对负压的耐受力不同,一般拔火罐应控制在5~10分钟,最多10分钟足矣。为了便于观察皮肤的变化,最好使用玻璃罐,而橡胶罐、竹罐不宜选择。专家还提醒大家,火罐并不适用于所有疾病,腰背痛是最合适的,而腹部、脸部等肌肉不丰富、有脏器空腔的地方不提倡拔火罐,尤其是腹部,很容易形成肠套叠、肠梗阻。
拔火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再者,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肺病患者不宜拔罐。上面说的都是健康人拔火罐的问题,而对于有肺部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远离拔火罐是最基本的原则。很多有肺部炎症的病人,肺泡内常常有损伤或是积液,这些问题不仅仅会使疾病症状加重,还可能在拔火罐时造成更大的麻烦——原本脆弱的肺大泡容易产生破裂,引发危及生命的气胸。
再者,身体虚弱者不适合拔火罐。身体虚弱者体内阳气不足,如果再拔火罐会导致阳气更加不足,更加破坏了自身的阴阳平衡。所以身体虚弱,阳气不足,尽量不要考虑拔火罐。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拔火罐前后的禁忌
拔罐后禁冷水澡。拔罐通过刺激来改善气血的运行,但此时体表的阳气也会稍有不足,如果此时接触过冷的洗澡水就很容易导致寒邪入里,引发身体的不适乃至疾病。因此拔罐后不宜立刻洗澡,如果的确需要清洁可以选择过一段时间用温水清洗,也不要使过热的水伤害较脆弱的皮肤。
拔罐前后忌饮酒。《本草纲目》等书中记载酒为“苦、甘、辛,大热,有毒”。而虽然其也有助于气血运行,但负面的影响却也不少,考虑到拔罐患者的病情,“大热”、“有毒”等特性都极易在身体中造成进一步的危害。而根据现代调查研究发现,饮酒后血压会一定程度下降,对拔罐的治疗效果会有不利影响。
拔罐后忌剧烈运动。拔罐过程中毛细血管受到一定伤害,这时环绕我们身体表层的正气不足,直接导致免疫力较低的情况出现,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和上面提到的洗澡时一样,这时候运动也很容易加重健康危机。因此拔罐后一定要等一段时间再运动,之后也不要忘记过段时间再洗温水澡。
最后,教教大家如何通过罐印来了解身体状况吧。
拔火罐后罐印的含义
从形态上看:如果罐印出现水泡,那么说明体内湿气严重,如果罐印呈现紫黑或紫红色,没有红点和发热现象,说明体内有淤血症,如果罐印呈现紫红色或者紫黑并且有丹痧红点,发热微痛,则身体有热毒症,如果罐印有一些微痒或者皮纹,那么就是湿邪较重。
从颜色看:如果罐印呈现紫黑色,那么就表示经络不畅,如果罐印呈现散紫点状,那么代表有气滞血瘀症,如果罐印红暗,那么血脂较高有热湿邪,如果罐印鲜红而艳,那么表示气血两虚或者阴虚火旺,如果罐印发紫并且有斑块,那么说明体内寒凝血瘀,如果罐印灰白没有颜色改变,并且触而不温,那么多为虚寒或者湿邪导致。
拔火罐时,千万别忘了以上禁忌哦。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