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梅花针是中医针灸的一种。虽然,针灸大家都不会陌生,梅花针却是鲜为人知的。今天,就想来为大家科普一下梅花针是什么,以及梅花针的使用方法,快来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梅花针
梅花针属于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因针柄的一端装5枚小针,状如梅花,故名。
梅花针对疾病的治疗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所以其适应症很广,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治疗的病症有内科、外科、皮肤、五官科等,对一些功能性、器质性的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其治疗作用因疾病、个体的不同而疗效不同。
梅花针主要预防治疗的疾病有: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便秘、高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糖尿病、甲亢、关节炎、落枕、多发性神经炎、神经衰弱、鼻炎、鼻出血、耳鸣、耳聋、咽炎、牙痛、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痤疮、扁平疣、白癜风、头癣、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症、斑秃、脂溢性脱发、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痛经、远视、电光性眼炎、麦粒肿、色盲、眼球震颤、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老花眼、弱视、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药物性皮炎等等。此外,梅花针对病后的调治保养和人体保健防病也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盘点梅花针的常用操作手法
1、弹刺法
这是梅花针技术的基本手法。要求弹而有力,垂直皮肤,采用平、稳、准,均匀而有节奏的叩刺法。叩打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叩打70-90次。在进行叩打时,医生持针手的肘关节相对固定,落针依靠腕关节活动的冲力,落针要稳、要准,针尖与皮肤成垂直接触,在针尖接触到皮肤的瞬间(约1/10秒),不要再用力向下压,而应随着皮肤产生的反作用力,顺势扬腕抬针,提针要快,发出短促清脆的"咕”声,即是针尖接触皮肤后立即弹起。这种叩打的力盐,不是用臂力或肘力,也不是用压力,而是用手腕部的弹力。
弹刺手法的优点在于冲力强,能产生转瞬性疼痛的良性刺激,并且叩打后的针眼容易闭合,不易出血。临床实践证明,运用弹刺手法治疗后,患者均有舒适的轻松感,反之,则在针刺皮区留有刺痛等不适反应。
2、平刺法
又名划刺法。它不用叩打,而是用针尖轻轻地在皮肤上反复滑行刺激,虽然没有疼痛感觉,也能起到调整作用和使痛感分散。这种手法适于对针刺很敏感的患者,也可作为重刺后的配合使用,但划刺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轻刺法
临床上常用。用梅花针在特定的皮肤部位进行轻微的叩打,使患者感到微痛,表情愉快、舒服。这种手法适用千口、眼、鼻区、头面部、颈部和小儿疾病以及久病体弱患者。
4、重刺法
临床上常用。叩打时用力较“轻刺法”稍重,刺激时有较明显的疼痛,有时也可见肌肉收缩,患者偶尔有躲闪,面部表情有时有变化或有出汗等现象。但要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这种手法多用于胸背部及四肢等部位,一般适用于失去知觉(麻痹)的局部、病体的酸胀部以及腰酸背痛、新病体强的患者。
5、强刺法
临床偶尔使用或少用。刺激时疼痛比较明显,患者几乎不能忍受,多数患者护有出汗现象。多用千感觉迟钝或麻痹的患者。
6、超强刺法
紧急时用。刺激时非常疼痛,患者不能忍受,易晕针,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多用于急救,如休克、昏迷、癒症或癫病发作等。
7、正刺法
临床最常用。就是在叩打时,用力介于轻、重刺法之间。采用既不轻也不重的叩打手法。这种手法一般用于常规治疗以及四肢部位。
8、放血刺法
对某些特殊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等,可用放血刺法。就是在叩打时,术者可用左手捏住刺激的部位,右手持针,用适当的力量叩打,然后再用左手在刺激的局部挤压,挤出少量的血液,再用消毒的干棉球擦干局部即可。放血的部位,可在颈后区、手指、足趾、鼻尖、下腹部及乳房等处。
梅花针使用要注意什么?
梅花针是中医方面利用非常广泛的,它也是一种很好的保健的方法,但是使用梅花针还是有一些要注意的:比如用梅花针做叩刺的时候要加以小心,否则疼痛是非常严重的,希望做叩刺的人能引起重视。对于有一些其他病症的人来说是不宜做梅花针叩刺的,所以在做之前要先确认自己是健康的。
再者,现在的人们都爱追求美丽,甚至为了外表的好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在用梅花针做叩刺的时候一定要加以注意,不能随便去做,要放松心情,保持正确的坐姿,这是非常关键的。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