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中医放血疗法是一种怎样的治疗方法呢?这是中医养生治病中较为古老的一种,并且至今仍然适用。今天,为大家科普的是中医放血疗法的须知和禁忌,快来看看都是怎样的吧。
中医放血疗法的起源
目前,针刺放血疗法仍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医疗法,且对很多疾病都有疗效,这是因为中医针刺放血与西医放血不同,放血量很少,通常是几滴,一般不超过100毫升。
放血治疗其实不恐怖,不是像常人理解的那样大量抽血,一般最多才几十毫升,少的才几滴。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中医一个很常规的治疗手段了。放血主要通过调和气血、活血祛淤、通经活络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治病祛疾。其不仅可以治疗各种慢性病,也可以治疗急症。
说起中医放血治疗,倒也不是新发明的方法,其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三棱针”。
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黄帝内经》还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
感冒放血不建议自行操作
用放血疗法治疗感冒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放血疗法是建立在人体经络学基础上的一种疗法,不但需要懂人体的经络和气血运行,还有许多禁忌,并非简单地刺破皮肤出血就可以了,必须由专业医师操作。
针刺放血疗法有禁忌证,怕针晕血者不适用,凝血机制不好的病人,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患者禁止使用本疗法,贫血、低血压、孕期、经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同样不宜用此法。放血次数不能频繁,只用于偶尔的急救,长期使用此法反会伤正气,导致身体乏力。
中医放血疗法的须知
针刺放血的量要做到很好地把握,绝对不能一针下去血流不止。针刺不应过深,如果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宁可选用其他方法治疗,也不能随意损伤气血。
针刺放血的位置一般也有讲究——或是选择诸如耳垂、耳尖之类的位置,或是选择经络疏泻的穴位,绝对不会朝肉多的地方一捅了事。这样的错误方法不仅会让肉痛,也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放血疗法的对象需要明确。放血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身体内的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往往又会造成新的病机变化,使疾病越发严重。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卧床的患者,因此就有针刺放血的必要。
中医放血疗法的禁忌
放血疗法通常情况下用来应对泻火、解毒、退热、止痛、消肿、急救六种病症,除开这六种病症外的疾病,不宜选用放血疗法,上述案例中的因高热引发抽搐,也在放血疗法的禁忌症之列;
体质虚弱、贫血、孕妇、产妇、凝血机制不良者、晕针晕血者、重大疾病患者也禁止使用放血疗法;
传染病患者不宜放血,放血对操作者是不安啊、全的,要避免交叉感染;
还有一些特殊状态,比如说非常饥饿、紧张、疲劳、大汗、大泄之后不宜进行放血治疗。
中医放血疗法需要多注意以上几点哦。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