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的原理是通过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等作用,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目的。就脾胃功能衰弱引起的腹胀、腹痛或腹泻来讲,适当地在肚脐周围拔罐,可以温中健脾,行气止痛。是通过增强肠的蠕动来达到消除腹部不适的目的,而不是将肠内的“气体”直接从肚脐中吸出来。如果真是那样,外面的细菌或病毒岂不是也要通过这个“缺口”直接进入人体腹腔内,人们不是天天要面临这些致病微生物的攻击了?显然不是那么回事。
拔罐工具——罐,有许多种,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疗法使用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又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4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吸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会烫伤病人。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指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