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内伤性病症。临证表现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病久则易合并其它疾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古代医家把疳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为此,疳病应及时医治,不能拖延。以下有几个方法可以治疗疳病,留心看吧。
(一)常证
1、疳气
证候表现 形体略见消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指纹淡,脉细滑。
治法主方 调和脾胃,益气助运。资生健脾丸。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白蔻仁、神曲、焦山楂、莲子肉、胡黄连。面胱体瘦,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煅牡蛎。腹胀嗳气,舌苔厚腻,去党参、山药、白术,加苍术、枳实、厚朴、鸡内金,大便溏薄,加炮姜。本证用药当注意补不壅滞,消不伤正,以和为主,勿过用滋腻碍运及峻消伤正之品,对脾虚肝旺者,选用乎肝药物时,要顾及兼证及证情轻重,如兼大便干结用决明子、白芍,兼有惊惕用牡蛎、钩藤,目赤头晕用谷精草、石决明,肝火有余用胡黄连、黄芩等。
2、疳积
证候表现 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黄结穗,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治法主方 消积理脾,和中清热。肥儿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使君子、胡黄连、砂仁、陈皮、神曲、枳壳、麦芽、谷芽。加减:腹膨气胀加大腹皮、广木香、厚朴;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赤芍;虫积腹痛加苦楝皮、雷丸、榧子,虫去后再调理脾胃;肌肤枯燥,口干舌红,加石斛、沙参、麦冬、生地;烦躁性急,动作异常,加钩藤、牡蛎、石决明。
3、干疳
证候表现 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少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指纹隐伏不显。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治法主方 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白芍、熟地、川芎、炙甘草、神曲、麦芽等。胃阴伤者,舌绛干,少苔或无苔,加乌梅、西洋参(另煎服)、石斛等;脾肾阳衰者,加附子(先煎)、干姜、益智仁;全身衰竭,虚烦不宁,汗多气短,口干舌燥,苔光剥,脉细数无力,用生脉饮口服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手足逆冷,面色苍白,汗出粘冷,呼吸减弱,脉微欲绝者,系气阳欲脱,应急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益气回阳,固脱救逆。
(二)兼证
1、眼疳
证候表现 两目干涩,眨目羞明,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者黑睛浑浊,白睛生翳,夜间视物不明等。
治法主方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杞菊地黄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 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丹皮、菊花、密蒙花、谷精草、夜明砂、苍术等。偏肝热上犯,用石斛夜光丸。肝热重者,用清热退翳汤,常用木贼草、栀子、赤芍、生地、龙胆草、白蒺藜、蝉蜕(后下)、胡黄连、白芍、生甘草等。
2、心疳
证候表现 口舌生疮,面赤唇红,或发热,甚则口舌糜烂堆积,秽臭难闻,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主方 清心泻火,佐以养阴。泻心导赤汤合清热甘露饮。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木通、竹叶、甘草、丹皮、大黄(后下)、黄连、莲子心、车前子(包煎)。口腔外吹锡类散或绿袍散。
3、疳肿胀
证候表现 全身或目胞、四肢浮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
治法主方 温阳化气行水。偏睥阳虚用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偏肾阳虚用真武汤加减。
方药运用 偏脾阳虚常用药:黄芪、防己、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包煎)、生姜、大枣等。偏肾阳虚常用药:附子(先煎)、白术、茯苓、补骨脂、仙灵脾、白芍、生姜、车前子(包煎)、鹿茸冲服等。疳肿胀不可单用淡渗利湿之品,更不可攻逐水湿,否则损阴伤阳使证情加剧,当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使阳气通利,则阴水自消。本证同时需加强饮食调养,多补充蛋白质,或加用食疗方,如干金鲤鱼汤等,均有俾益。
4、肾疳
证候表现 发育迟缓,筋骨萎弱,五迟五软,囟门逾期不合,面色灰暗或咣白,神情呆滞,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沉缓,或舌偏红少苔,指纹淡紫,脉细数。
治法主方 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扶元益阴,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亏虚宜扶元固肾。益气健脾,调元散加减。
方药运用 肝肾阴虚证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茯苓、山药、当归、川芎、丹皮、白芍、怀牛膝等。脾肾亏虚证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当归、白芍、黄芪、黄精、补骨脂、鹿茸(冲服)、巴戟天等。本证可参考五迟五软治法用药。
(三)合并症
1、泄泻 古称疳泻。由于疳病患儿睥肾虚弱,易于合并泄泻。疳泻初期,多为外感或伤食泄泻,可参泄泻条治法治疗,但应照顾到患儿体质,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用或久用苦寒清热燥湿之品,以免伤阳败胃,耗伤阴津。疳泻急性期易于伤阴伤阳,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使用护阴救阳之品,必要时配合补液治疗。疳病合并泄泻易转化为虚寒泻而迁延难愈,如便前不哭闹,大便无热臭,小便清长等。应予调理脾胃治疗。健脾化湿如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暖脾温肾如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均为临床所常用。
2、肺炎 疳病患儿由于气虚卫外不固,脾虚痰湿易生,罹患外邪之后,易成肺闭之变,合并肺炎喘嗽。在风邪闭肺,痰热闭肺阶段,仍宗肺炎喘嗽一般治疗,以祛邪为主。但应注意的是,此种患儿易于发生心阳虚衰之变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使用温补心阳。回脱救逆之品,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红花、丹参等。疳证合并肺炎,由于自身抗病无力,易致邪恋正虚,病程迁延。这类患儿的病理特点是邪少虚多,常表现为肺脾气虚或阴虚肺热证,均参照肺炎喘嗽正虚邪恋证候治法处理,结合使用外治法、饮食疗法,切不可屡施攻伐,愈伤其正。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肥儿丸 用于脾虚肝旺,食滞虫积患儿。
2。十全大补丸 用于干疳气血两虚患儿。
二、单方验方
1、蟾砂散 大蟾蜍工只,去头足内脏,以砂仁末纳腹,缝口,黄泥封固,炭火煅存性,候冷,研极细末。每服0.5—1.5g,1日2-3次。用于疳积证。
2、羊肝(或猪肝)30g、苍术6g,煮汤,吃肝喝汤。每日1剂,连服2周。用于眼疳。
3、皂矾12g,鸡内金6g,红枣(焙干去核)10枚,共研细末,混入白糖lOOg内。每服1.5—3g,1日2—3次。用于疳病伴有贫血者。
三、药物外治
1、猪肉lOOg,首乌30g,浓煎去渣,以干净纱布或棉花蘸汤擦洗全身皮肤,1日1一2次,连用7—10日。用于皮肤干皱粗糙者。
2、无花果叶3—5片,鲜、干均可。将无花果叶加水500ml,煎成200ml,倾入盆内,先熏两脚,待温时洗两脚心,熏洗15分钟即可。用于疳病并发泄泻:
四、食疗方药
1、肥儿百皮糕 炒白术22kg,炒党参3。4kg,炒山药、炒米仁、茯苓、炒芡实、炒莲子各6kg,炒陈皮1.6kg,焦山楂、焦神曲各3.6kg,炒扁豆12kg炒粳米、炒糯米各75kg,糖200kg。上药打粉和物,做成糕食用。每日分3次,每次约30~lOOg。婴幼儿可用开水调成糊而服。
2、茯苓糕 白茯苓、白莲肉(炒微焦)、大麦粉(炒焦)、胡桃肉(炒微焦)、黑芝麻(炒微焦)各50g,净白糖lOOg,上药共研细末,再加白糖共拌和调匀上蒸笼,蒸后即成糕糊。取出切为小方块的糕;候冷却,用洁净瓷缸收贮。干燥后随时可以取食,每日10-15g。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取穴:太白、足三里、气海,备穴中脘、商丘、脾俞、胃俞、神门。每次取4—5穴,1岁以下用30号3cm毫针,进针深约1—1.5cm,轻捻不留针,1岁以上可针尖顺经方向刺入,补法行针3—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隔l周行第2疗程。
2、艾灸 取穴: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四缝。备穴:公孙、百虫窝(血海穴上1寸)。每次取4穴,以艾条悬灸各穴,、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穴区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隔3天后行第2疗程,2疗程后停灸观察半个月。
3、点刺 取穴:四缝、阿是穴(中指掌侧第1节中点)。穴位常规消毒,取小号三棱针或26号0.5寸毫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黄色粘液或血数滴,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六、推拿疗法
1、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土;运土入水,推板门,揉阴陵泉、足三里,揉胃俞,揉腹摩脐。用于疳气。
腹泻加推上七节骨,呕吐时加推天柱骨,腹胀时加揉天枢,发热加推天河水。
2、捏脊疗法 常规捏,重提大椎、脾俞、胃俞。如烦躁不安,眼眵多时,重提肝俞、风府,如惊悸不安。口舌生疮,加重提心俞,如咳嗽气喘,咽喉不适,加重提肺俞,伴有五迟者,加重提肾俞。
七、割治疗法
取穴:鱼际。穴位消毒后以2%普鲁卡因液局麻,医者持手术刀在鱼际纵行切开,切
口长0.5cm,深0.3era,用止血钳取出绿豆大黄白色脂肪,压迫止血,盖消毒敷料,再用
胶布固定,5天后揭去敷料,先割治左手,隔l周后割治右手穴,2次为1个疗程。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