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节阐述治未病。仲景说: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补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气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妙义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此其义也,余脏仿此。”
该条原文主要说明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治未病,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是具体阐述了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药调之的药学理论;三是提出了肝虚可用此法,实则不得用之的基本原则;最后概括提出治未病不仅肝病如此,其他脏腑之病均可仿此治法。在这里仲景论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了疾病传变及治疗规律,对预防和治疗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治肝补脾释义:
仲景治未病学说源于《内》《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为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仲景不仅继承了《内》《难》肝病传脾理论,而且还认识到肝病传脾只有在脾虚的前提下,土虚木乘才得受病;而当四季脾旺之时,肝木不能乘土则不致相传,说明治未病也不能拘泥《内》《难》笼统之说,必须具体加以分析。
关于仲景治肝补脾的具体方法,即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药调之,是从《内经》五味益五脏的理论发展而来。如《灵枢·五味篇》曰:“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有“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之说。酸为肝味,肝虚补之以酸,益其本脏之体,遂其曲直之性也。焦热使心旺而助其阳,苦寒能养其心液、泄余火,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则肝木得其养也。益用甘药,甘能培中土也。至于补脾何以能治肝病,仲景作了“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等十二句的阐述,是中医五行理论在治疗学上的具体应用,很是值得玩味。
后世认识上的岐议
世医家对此补脾治肝用药机理的认识并不一致,综括起来大体有三种观点:
即赵以德(《金匮玉函二经注》)、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为代表的“宗脾弱肾,纵心伤肺,取矫枉而得其平,不得已之妙法”说;
吴谦(《医宗金鉴·金匮要略心法》)、唐容川(《金匮要略注补正》)的“亢害承制、隔二隔三之治”说;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疑非仲景原文”说。兹举代表论述如下:如
徐忠可说:“脾则肝所胜者,也用甘味益之,以无谓;不知脾土能制肾水,肾水弱、无所制,心火能制肺金,而肺为火所伤。至于肺伤则肝木荣何也?金者木之仇也,金伤而木胜矣,故曰肝病自愈,此理甚明。然弱肾纵心伤肺,原非美事,因肝虚,故取矫枉而得其平,不得已中之妙法也”。
吴谦说:“用甘入脾以实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生化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
尤在泾对上述原文持否定观点,“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以刑金之谓。果而则是所得者少而所伤者多也”。
以上三种分析,吴氏等的亢害承制说独得《内》《难》仲景之旨,解释也较为合理;余氏等之论有可取之处,但其概括为弱肾伤肺之说,既不合实际,更不能被人接受;而尤氏等疑非仲景原文之说则恐为武断。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卒病论》虽经战乱散佚过,至晋由王叔和搜集编次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时仅见《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从翰林院得到,后经林亿等校正传世),故一般都认为宋·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元·赵以德的《金匮玉函二经注》是最早的注本。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认为在王叔和以前有人对《伤寒卒病论》作过注,尤氏等对此原文的质疑,恐怕是对前人的注释不能满意,而一时又不能圆其说而已。
根据哲学的观点,对立和统一、矛盾和斗争,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是祖国医学反映自然规律的一种形式,它既可以表现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又可概括疾病变化规律及治疗法则的运用。《内经》亢害承制论是贯穿五行学说的纲领,生克乘侮也是亢害承制的体现。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仲景的原文:酸入肝而补肝,焦苦入心可以助心气,甘入脾而能益土;张仲景有谓“水唯畏土,其制在脾”,土旺能制肾水,水不凌心,则心能制肺,肺金不乘袭于肝,则已虚肝木之病即得自愈。《素问·玉机真藏论》论述疾病传变顺逆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仲景治肝补脾之法,从预防角度着手,阻止疾病的“逆行”传变,不致使疾病发展,从而也可以更快地治愈既病之脏。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