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胃酸过多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了,那么什么会导致胃酸过多呢?胃酸过多应该怎么治疗呢?
三因素可导致胃酸过多
1、饮食不当
日常如果饮食不当,吃了一些太多于酸辣、生冷、甜咸以及太烫等食物,那么会导致身体中的胃酸出现分泌增加,问题比较严重就会变成胃酸过多的情况。所以说,在平时饮食方面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营养均衡,吃的食物也一定要适宜。
现在很多人为了身体健康,喜欢服用一些粗粮。粗粮虽好,但是并不能够胡乱服用。常见的马铃薯以及红薯这些粗粮中含有比较多的淀粉、糖分以及酸性物质,这些进入身体之后会刺激我们的身体出现大量的胃酸,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日常在服用粗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量。如果平时吃多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那么这些食物产生的糖分就会在我们的胃肠道中进行发酵,这样也会诱发身体中胃酸的分泌。
2、精神压力过大
如果精神压力太大或者是太过于紧张,另外精神过于疲倦并且情绪不好的时候,大脑皮质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紊乱,这就不能够很好的管理胃酸分泌的神经,导致胃酸出现分泌过多或者是太少的情况,影响身体健康。所以说,平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非常的有必要,能够减少身体患有各种疾病的可能。
3、肠胃疾病
专家还告诉我们,如果身体患有一些肠胃疾病,例如胃炎、胆囊炎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那么也会导致身体中出现胃酸突然增多的情况。
中医治疗胃酸的方法
胃酸过多,从中医来讲,大体分为脾胃阳虚,肝胆湿热,水湿停滞,瘀血阻滞。
“胃酸过多引起的上腹部烧灼感”,可归属于“嘈杂”范畴。其状如枟景岳全书枠所云:“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痛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中医认为烧心多由胃阴不足,肝胃郁热所致,热病伤津,暴吐大泻,情志郁结,嗜食,辛辣厚味均易发生烧心症状。临床上一般可把烧心的病因分为热,气,虚三种。热有郁热,湿热之分。气有气滞、气逆之别。虚有胃阴虚、脾气虚之异,临床上常分这些类型来辨治。
肝胃不和
症见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胃脘胀闷,连及两胁,善太息,嗳气频频,大便不畅。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选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苏梗、陈皮、枳壳、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绿萼梅。
柴胡用来治胃酸过多
肝胃郁热
症见烧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烧灼,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嘈杂不适,大便不爽或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选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牡丹皮、青皮、陈皮、栀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贝母、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连翘。
气血瘀阻
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烧心反酸,脘腹胀满,或有吐血黑便,嗳气不舒,形体瘦弱,吞咽不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治宜理气活血,和胃降逆。
方选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檀香、砂仁(后下)、蒲黄(包煎)、五灵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当归、茯苓、陈皮、半夏、三七粉(冲服)。
寒热错杂
症见胃脘痞塞、疼痛,烧心反酸,嗳气频频,呕吐泄泻。
有时既见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吃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冷饮或胃部受寒后出现胃部不适、痛、胀等脾寒症状。
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或沉缓或沉弦。治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吴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
痰气郁阻
症见咽喉不适,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甚则咽痛,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时有烧心反酸,嘈杂不适,或咽痒咳嗽,或痰鸣气喘,或声音嘶哑,纳差,大便不爽。
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宜开郁化痰,和胃降逆。
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姜半夏、厚朴、苏梗、陈皮、茯苓、白芍、香附、枳壳、煅瓦楞子(先煎)、郁金。
中虚气逆
症见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胀满,食欲不振,嗳气,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后下)、旋复花(包煎)、桂枝、炙甘草。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