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脸上的斑斑点点让女性朋友美容的容颜顿失色彩,祛斑已经是迫在眉睫。其实,出现色斑主要是身体内部出现问题,需要梳达其肝气兼温补脾肾,才能取得好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针灸是如何去除黄褐斑的。
色斑多因心气不舒
色斑往往易发于心性敏感、精神压力大以致情绪抑郁的人群。因为血液的运行主要是靠“气”来推动,“气”的运行受阻,就会影响血的运行。而肝主疏畅气机,又主调畅情志,所以长期情绪抑郁就会导致气机受阻,造成色素的沉着,进而形成色斑。因此,容易悲秋伤春的人,尤其是女性,一定要及时解开心结,扫除心中阴霾,避免生成色斑。
同时,中医也强调“怒伤肝”。《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道:“肝者,将军之官也。”将肝脏比作以暴戾形象现于世人的武将,却不是温文尔雅的文官,形象地道出了肝脏的特点。肝脏主疏泄,具有通疏、调达、生发、畅泄等功能,其作用犹如武将一般,力量足,火气也大,遇到不顺畅的地方,讲究横冲直撞,不死不休,而不是妥协与退让。所以,生气、发怒极易导致不顺,减弱肝脏“疏泄”的功能,造成气血不畅。如果一个人常有怒火,或常常闷闷不乐,压抑的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肝气郁结,气血不畅,从而形成色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又称妊娠斑或蝴蝶斑,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是体内疾病在面部的一种外在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鼻梁两侧、两颊或是前额可见深褐色成片斑块,女性尤为常见,一般没有自觉症状,但治疗十分棘手。黄褐斑成因复杂,中医认为是由七情内伤、肝郁气滞,或是肾气不足,气血瘀阻,以致气机紊乱,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面部失去气血荣润,浊气停留而成。
中医祛斑的六个秘方
1、醋柴胡12克,当归、白芍各10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青橘叶6克,制香附10克,薄荷3克(后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本方疏肝解郁,适用于因肝郁气滞而导致的黄褐斑。
2、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淮山药15克,扁豆、茯苓各12克,黄柏、黄芩、泽泻各10克,六一散6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本方健脾利湿清热,适再于因脾虚湿热而导致的黄褐斑。
3、生熟地各15克,玄参、天花粉、知母、黄柏、炙龟板、茯苓、山栀、柴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用于因肾虚蕴热而导致的黄褐斑。
4、青嫩柿树叶若干,白凡士林30克。将柿树叶晒干研细面,与白凡士林调匀成膏,每天睡前涂患处,晨起洗净,一般半月至一月后方能奏效。本方适用于黄褐斑。
5、益母草粉7.5克,白附子6克,白及7.5克,白蔹6克,轻粉1,5克,钟乳粉6克,密佗僧4.5克,细辛末1.5克。各研极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晚上睡前用人乳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日用温水洗去。本方治疗黄褐斑有效。
6、薏苡仁5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健脾利湿,适用于黄褐斑。
如何预防黄褐斑?
1、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黄褐斑,很多黄褐斑患者发病和情绪波动相关,认为是情绪影响下丘脑-垂体释放促黑激素,使得色素沉着;而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很多人精神压力巨大,睡眠质量较差,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黑素细胞代谢异常,形成黄褐斑。
2、注意防晒
日光照射经常进行日晒容易形成黄褐斑,日晒是一个很重要的外源性直接刺激因素,临床上黄褐斑患者的症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简单来说就是冬重夏轻。这主要是因为紫外线是黑色素细胞制造黑色素的重要动力,日光紫外线作为一个外源性刺激,刺激黑色素细胞加快分裂,加强功能活性,单位面积时间内大量黑色素生成,加速移动,大量堆积。
3、保证营养充足
缺乏营养容易诱发黄褐斑,近几年来,很多临床病例及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高是因为饮食中长期缺少谷胱肽,造成酪氨酸氧化多巴醌增多,生成黑色素,导致大量的色素在皮肤堆积,形成黄褐斑。
4、正确护肤
用完电脑后彻底清洁皮肤。使用完电脑后立即使用温水,配合洁面乳洗面,之后不要忘记用化妆水和保湿乳液进一步护理,避免皮肤过于干燥。随时吸油保湿。由于电脑辐射面部皮肤大量失水,皮肤为达到水油平衡,因此不断地分泌油脂来锁住水分,所以必须随时做好控油和及时补水的措施。先用吸油纸吸收面部多余的油光,再使用喷雾。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