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通过对我们身体中的穴位进行适当刺激,来达到治病的效果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方式。其实,在人体中蕴藏着一些与睡眠相关的穴位,只要找准这些穴位并对其进行适当按摩,便能很好的调节失眠,轻松的将我们失去的睡眠“抓回来”。
常按3穴位跟失眠说拜拜
1、然谷穴
然谷穴是调理失眠的一个重要穴位,此穴位在足部内侧,脚窝中间的位置。如果你是由于心火较大,在晚上总会莫名其妙的乱想一通,因为心烦意乱而导致的失眠,那么对然谷穴进行按摩,便能很好的起到缓解失眠的症状。
按摩的时候,首先找准然谷穴的位置,然后手部对其进行轻柔的按压,以此穴位有酸胀的感觉为准。每次按摩的时间保持在3分钟左右便可以了,按摩完之后,你会发现烦躁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纾解,对于促进睡眠发挥着重要的效果。不仅如此,然谷穴还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因此,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养生中不妨多对此穴位进行按摩。
2、失眠穴
失眠穴,顾名思义,就是缓解失眠的重要穴位。此穴位位于脚后跟的中间位置。在进行按摩的时候,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握紧拳头,对失眠穴进行敲击,每次大概敲100次左右便可以。或者以双手手指的指面对睡眠穴进行按摩,而其余的四个指头则轻轻的扶住脚部,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同时,在进行按摩的时候手部的力度一定要轻柔,并且还可以结合一呼一吸方式配合按摩,当按压穴位的时候,放松心情,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的吐出。
在按摩的时候,心里摒弃一切杂念,什么都不去想,不一会便会有困意。因此,按摩失眠穴对于习惯性失眠的人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在睡觉之前不妨关上灯,认真的对失眠穴进行按摩。通过对身体中的穴位进行刺激,来达到治病的效果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在人体中蕴藏着一些与睡眠息息相关的穴位。因此,只要找准这些穴位并对其进行按摩,便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失眠的目的,轻松的将失去的睡眠“抓回来”。
3、关元穴
经常失眠会使得身体处于一个体力“透支”的状态,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所以,长期发展便会造成元气不足,脏腑失调等症状。因此,拥有一个香甜安稳的睡眠,对于健康养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2穴位可搭配使用
失眠症的基本病理应归结为肝之阳盛阴衰、阴阳不交。《中医内科学》将其按虚实两类,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五种证型,可谓脏腑赅备,气血阴阳俱全。所以调理肝脏很重要,尤其是立春后,阴阳交替,更要注意对肝脏的保护。我们的脚上有两个开关,一个养肝气,一个清肝火,非常好用!
从中医角度讲,无论养护身体哪些器官都是因人而异的,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来制定养生方案。比如养肝这件事,要是阴虚体质,养肝的时候需要滋阴潜阳,让上亢的阳气降下来;如果是阳盛体质,就要疏肝解郁,清热降火。下面介绍两个养肝大穴:
1、养肝气——太冲穴
太冲穴的位置比较好找,它在脚背上,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大脚趾缝往脚背上大约4厘米处。它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人们常常把它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所以按摩太冲穴,可以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让肝脏更有精神。同时,太冲穴也是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特别适合那些爱生闷气、整天强颜欢笑、心中郁结的女性,还有那些经常郁闷、焦虑、忧愁的女性,也不妨经常按揉太冲穴。
大家在自己的脚背上,找到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然后往脚腕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大家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把握到力道,不轻不重地按揉3到5分钟。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如果想要把肝火泄出去,可以从“太冲穴”开始,往“行间穴”的方向推揉,这样就会有助于清肝火。
2、清肝火——行间穴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穴位“行间穴”。“行间穴”也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纹端的凹陷处,距离太冲约2寸。《类经·图翼》中说“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这是一个火穴,如果你肝火太旺,就可以按揉这个穴位。它最擅长泄头面之火,像是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眼睛胀痛等症状,掐揉行间效果会非常好。
另外,由于肝经从大腿根上来,绕生殖器走了一圈,所以凡是生殖器有麻烦的时候,都可以向肝经求助。女性如果小腹不舒服,或者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生殖器附近长包等,凡是与肝有关的症状,都可以按揉太冲和行间,这两个穴位搭配起来效果会相当好。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