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绪消极,低落,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与生活,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倾向。抑郁症也是可以防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缓解抑郁症呢?下面为大家介绍抑郁症的五大防治措施。
抑郁症的表现症状
1、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 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
2、快感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
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能顾及
4、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伴有焦虑症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恶梦多,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
抑郁症的五大防治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素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第21条:“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目前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不仅给个人、家庭带来精神负担、经济压力和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危害,因此,要加强健康素养教育,重视心理健康,这是预防抑郁症的重要举措。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要努力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调节自身的心态;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对各种心理异常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或患有某种心理疾病时,要主动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即使是无明显心理冲突的人,也可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以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2、正确评价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过:“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所以,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不要好高骛远。尤其是那些很容易抑郁情绪的人,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反复出现低落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你实际做的事情同自己真正看重的事情不相称。这种不相称本身并没有明确表现出来,都表现为笼统的抑郁情绪。因此要对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有一个正确评价,以便帮助自己选摆脱抑郁苦恼,预防抑郁情绪的发展。
3、采取健康生活方式:
情绪低落、抑郁往往与饮食、睡眠和运动密切相关。如果长期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缺少运动,不良情绪就容易耗损人的意志而使人心情烦躁、抑郁、疲倦和虚弱。也有的人寄希于臭要酗酒,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对于情绪抑郁的人,尼古丁、酒精都只能暂时让人麻痹神经,暂时逃避问题和烦恼,心理问题仍然在悄悄蔓延滋生,最终必将加重情绪抑郁。而合理膳食、适当的休息和户外运动、戒烟限酒都有益于身心健康,对预防抑郁症也最为有效。
4、配合治疗抑郁症: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积极配合进行预防性治疗。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有研究认为,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此外,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5、注意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抑郁症的预防和复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事件的积累,易造成严重的适应障碍,发生抑郁。因此,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情绪抑郁以及抑郁症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事件影响的积累,不良生活事件时应尽快设法减弱或消除它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家庭、单位、学校、社会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他们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综合医院、精神医院、慢性病防治机构以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心理门诊建设,引导情绪抑郁或抑郁症患者到心理门诊进行心理专家咨询和寻求帮助。
调查显示,抑郁症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增加,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预防,避免抑郁症的侵袭。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