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我们经常听到冬病夏治,但是究竟哪些病适宜冬病夏治呢?它有哪些主要治疗方法呢,这些了解清楚了,才能去放心治疗!
什么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因感受寒冷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采用适当的调治和补养的方法,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乃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反季节的自然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颗明珠,它起源于“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和“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
正确合理的冬病夏治“应该是选择夏令”三伏“天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去除寒气的有利时机。此时予以积极调养,培本以扶助正气,使患者的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根治不发了。
冬病夏治不仅仅是贴膏药,该法还应该包括运用具有补益调养作用的中药内服(汤剂、中成药、膏方等)、食疗药膳、艾灸药浴等等。
冬病夏治疗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选择冬天易发或加重的病症,在夏令三伏天进行调治。因寒冷刺激而诱发或加重的病症,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中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所说的“冬病”范畴比较广,一般指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例如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颈椎病、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虚寒性痛经和畏寒身痛等等。具体来如下:
适宜冬病夏治的几种病
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说,吃冰冷的东西或衣服穿少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样的道理,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再加上现代人往往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道疾病,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人最易受邪。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儿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泡为度。
穴位敷贴治哮喘类疾病的膏药,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药。
此外,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贴疗法,对治疗结核病效果较好。
妇科病
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
中医认为,经过辨证后属于虚寒因素所致的妇科病,冬病夏治会有独到效果。女人月子没坐好,身体会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产后,气血两虚,容易受寒邪。如果出汗多,月子坐得不好,就会伤及阴血,建议夏季喝中药汤调养。
冬病夏治,易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淤,从而促进妇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环,治疗很多慢性妇科疾病。
伏灸膏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还有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
过敏性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
总的来说,过敏性疾病大多属寒性体质,根据中医“寒则热之”的治疗原则,要用热性药、补气药进行治疗。其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不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季节,为缓解期。因此,此时治疗是一种治本的方法。
过敏性鼻炎,中医叫“鼻鼽”,冬春二季比较容易发作。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往往处于缓解期,夏季是人阳气最旺盛之时,同时也到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因此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可以选择穴位敷贴治疗,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伏贴。
三伏天在相关穴位用温热、补虚药物敷贴治疗,能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用针灸来冬病夏治,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风湿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病,冬季受寒时加重,病情不断反复及加重。
风湿骨关节病,在中医统称“痹症”。中医上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风湿类疾病发作或加重。夏天阳热之气,对风湿类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因此,这时冬病夏治,配合辛温之药以治疗,效果蛮好。
冬病夏治适用于感受风寒、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这些疾病遇冷加重,属风寒湿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有一种长蛇灸,专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胃肠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症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虚寒性胃痛和腹泻病人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发作。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看,人在夏季其实脾胃很容易虚弱,如果贪食冷饮,常待在空调房,会损伤脾胃。
因此,脾胃虚寒的人如果吃寒凉的东西,容易腹痛。平时易手脚冰冷的人,大量喝凉茶后易腹泻。这类人群,即便在夏季,清晨或夜里温度较低时,也应及时加衣避免受凉感冒,尤其不要把空调温度开得太低。
按照中医的分类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类: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病、肠胃湿热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方法。
怎么知道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呢?平时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凉、胃口不好、常感疲倦无力,容易腹泻的,多数为脾胃虚寒之人。而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黏滞不畅、脾气暴躁的,多为胃热之人。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
脾胃虚寒类胃病,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来年冬季的发作。
亚健康
中医认为,健康是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外界环境阴阳平衡。亚健康正是处于身体阴阳平衡被打破,但还没有实质性的病变,这个时候调节平衡,比较省力,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到底有什么病很难说清楚,但冬病夏治对付亚健康不是无的放矢,它能针对亚健康的症状各个击破。
亚健康的症状是人容易疲倦、吃不下、睡不好、腰酸背痛、怕冷等。
治疗从这些主要症状入手——人容易疲劳,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腰酸背痛还怕冷,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 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睡得不好,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胃口不好,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 药。
骨伤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主要有:慢性颈腰痛、肩周炎、颈椎病等。
骨伤类疾病大多是由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的:坐的姿势不好引起腰椎病;老是低头引起颈椎病;而手臂老是保持一个姿势或太用力,会引起肩周炎。还有睡得不舒服,会加重这些骨伤类疾病。
中医认为,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类疾病的病情,患颈椎病的人都不大喜欢吹空调、电扇,如果对着冷风吹,会感觉像冻住了一样,越来越 疼,所以颈椎病病人冬天特别难熬。骨伤类的病属于冬病,在夏天治疗刚好,利用夏天人体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顺畅,使用驱寒的药物逼出关节中的风寒、湿邪。
骨伤类的疾病和其他内科疾病不大一样,一方面,它表现在躯体上的疼痛是有具体指向的,另外,它又是由身体内的虚寒引起的。所以,治疗骨伤类的病要内外兼治,治疗躯体的疼再补内里的虚。
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
以中药穴位敷贴为主,及穴位注射、内服中药等疗法。哮喘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遇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发,发病的基础为痰饮内伏,肺脾肾亏虚。穴位敷贴可温经散寒,祛痰逐饮;穴位注射可起到温阳补肾,纳气定喘的作用;内服中药以温阳补肾填精,健脾补肺调治为主,使哮喘发作得到控制或减少。
穴位敷贴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源于清朝名医张璐《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中药穴位敷贴主要是采用具有温阳散寒渗透作用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等多味药物,将其磨成粉末,用姜汁调制成药饼,贴敷于人体特定的穴位,通过透皮吸收方式,使药物有效成份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也可配合微波照射或电离子导入增强其作用。敷贴药物的药性多芳香走窜,通过腧穴可直达肺经、由表入里,循经络达脏腑,调节气血阴阳,发挥“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的作用。
穴位敷贴的时间:每年7~8月,三伏天前后。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医认为这一时辰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因此用药后吸收得最为彻底。
穴位注射 采用具有温阳补肾、纳气定喘作用的纯中药针剂,注射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穴位——足三里。穴位注射通过针刺、药液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与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起到扶正固本,防病治病的作用。对支气管哮喘可起到改善肾阳虚体质的作用。
内服中药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调治及随证加减。主要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仙灵脾、巴戟天、黄精等,具有益肺健脾补肾,扶正固本的作用,并可加入一些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如地龙、干蟾、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以及平喘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
冬病夏治不可乱来,一定要咨询过医生再做治疗。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