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春季天气干燥,我们很容易上火,动辄就口舌生疮,真是大大扫兴。那么,中医又有哪些“灭火”方法呢?
春季更易上火
1、春天到来阳气上升,人体内的许多器官积蓄的内热,特别是肝脏,但是,如果内热散发出来后,人体就会出现春燥的症状,故而导致阴阳失调、新陈代谢失调。再者,北方地区干燥多风,就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
2、饮食。不管是哪个季节,哪个地区,日常饮食都是导致上火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喜欢吃辛辣食物的人更容易上火长痘,而经常吃温补类食物的人也容易出现上火症状。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保持着冬季的饮食习惯吃辣椒、羊肉、等辛辣温补的食物,上火自然也就悄然而至。
3、春捂捂太久。这是一个人们容易忽视的上火原因,我们都说“春捂秋冻”,春季养生的确需要春捂一段时间,但是当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已经超过15度时,还不肯脱下厚重的外套,还在春捂的话,身体内热积蓄、内火上升,就容易上火了。
4、生活不规律。经常生活不规律的人,身体内分泌紊乱,加上有些人生活压力大,容易上火。
中医教你4个灭春火方法
一、防火从口
多喝水对身体大有益处,养成喝水的好习惯,能及时补充身体水分,避免春燥上火,最好每天早起能喝一杯温开水,然后再喝一些蜂蜜水。
口舌生疮含姜片。切几片生姜,每天早上放入嘴中慢慢咀嚼,能减轻疼痛。也可以将10克菊花、5—10克金银花,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一周之后就会好转。
绿茶苦丁助排毒。绿茶是清热排毒的好帮手,如果上火现象严重,也可以尝试喝一些苦丁茶,它能用来治疗头痛、牙痛、热病烦渴。喝到无味时,还可以嚼食茶叶。
蔬菜水果不能少。蔬菜水果是最天然的“降火药”,比如草莓、梨、苦瓜、芹菜、冬瓜等。此外,还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多补水才能降火。
二、按摩四穴位
1、太冲穴
中医认为,肝脏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调畅气机”,水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当肝有病变,则气机不调,气滞水停。肝火旺,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头晕、易怒、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通过按摩太冲穴可降肝火。太冲穴在脚背上,位于大足趾与第二个足趾之间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是足厥阴肝经上穴位。在按摩此养生穴位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
2、合谷穴
中医认为,“肺主通调水道”,肺不好,容易生痰、口干等,肺“上火“往往表现为牙疼、鼻出血、咽喉肿痛、耳鸣、眼睛红肿、便秘等。按摩合谷穴可降肺火。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中医认为,大肠与肺相表里,临床上很多有肺火的患者,按摩和针刺合谷穴,往往收到较明显的疗效。
3、心包经
中医认为,水液经肺的肃降作用后,还须以心脏为动力,才能随营气循经脉运行于体内。若心火过旺,会出现口干舌燥、心情忧郁、烦躁、失眠、舌尖发红等常见症状。心包经按摩、拔罐或刮痧,都可泻心火。手厥阴心包经,为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其走向是从左乳上方天池穴,往上行至腋窝,再沿手臂内侧中线,行至左手中指指端中冲穴。
4、内庭穴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液,当饮入的水进入胃后,精华部分会输入到脾,进而输布到全身各处,滋润人体。脾有热时,水液的输布会受到影响,出现口臭、便秘、皮肤干燥、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三、纾解心情
经常动怒的人,肝火旺盛,而春天本就容易肝火旺盛,再生气的话就更容易上火了。所以,情绪容易波动的人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找个知心的朋友倾诉,不要憋在心里,也不要对他人大吼大叫。如果生活中压力很大,也要懂得缓解压力。
四、睡眠
一天24小时,而我们要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基本要求,它能缓解疲劳,保证身体新陈代谢的平衡,让身体更健康,而经常熬夜的人则容易出现上火症状,想要避免春天上火,就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