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神经衰弱怎么调理?长期处在紧张和压力的环境下,易兴奋又易疲乏,让我们精神不振,神经衰弱。该如何调理神经衰弱,中医有什么建议呢?
神经衰弱的常见原因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
如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是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是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机体各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引起神经衰弱或衰竭。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就可以恢复,但是,强烈紧张状态的神经活动,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神经衰弱。
中医认为:致病病因多种多样,不过公认的还是七情(喜、怒、悲、恐、忧、思、惊)所致,对于不良情感诱发疾病,古书上有不少记载,如喜极生悲,范进中举这个典故说的是范进其人,一心想中举,几次考试都落榜,由于勤奋学习,终于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愿望,由于过度兴奋而置患了癫狂病,这就说明任何一种不良的心理冲突都会引起功能性改变。
神经衰弱的日常调理
1、心理调整
神经衰弱的发生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与个人的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预防神经衰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良性格,提高心理素质,全面进行心理调整。
2、情绪调节
不良情绪是导致神经衰弱发生和影响神经衰弱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预防神经衰弱的关键措施就是要不断进行情绪调节,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正确认识自己,理性面对挫折和失败。
3、合理安排
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使生活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拍,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对于预防神经衰弱具有重要意义。要养成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科学用脑、饮食合理等。
4、加强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也是治疗和预防神经衰弱的有效方法。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如跑步、健身体操、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
四款常用调理神经衰弱中药
1、何首乌。何首乌性微温,味苦、甘、涩,归肝、心、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养血滋阴安神之功效。因此,中医常用何首乌来治疗神经衰弱证属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的患者。何首乌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时,一般每次10克~30克,水煎服,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慎用。
2、天麻。天麻性平,味甘,具有平肝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效。临床上,中医运用天麻治疗神经衰弱证属肝肾阴虚型、肝郁化火型神经衰弱患者,尤其对于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头痛、心烦急躁等症状具有较好疗效。天麻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时,一般每次3克~10克,水煎服;或每次1克~1、5克,研末吞服。
3、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健脾、宁心安神之功效。鉴于茯苓能够健脾安神,中医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证属心脾两虚型、肝脾阳虚型神经衰弱患者。茯苓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时,一般每次10克~15克,水煎服,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4、合欢皮。合欢皮性平,味甘,具有活血消肿、解郁安神之功效。中医常合欢皮来治疗神经衰弱气滞血瘀型、肝气郁结型神经衰弱,一般为10克~30克,水煎服。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