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9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 我要纠错
网传溺水四步自救法
1
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2
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
3
将头浮出水面,用脚踢水
4
身体下沉时,手掌向下压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000多人因淹溺死亡,相当于每天就有150多人,其中青少年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触目惊心的数据,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谭利平在讲座中的开场白,这也让现场的数十位家长为之一振——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一次次被提起,确实有它的必要性。
夏天到了,放暑假的儿童都喜欢到水中享受凉意。那么,在消夏之时,如何保证安全呢?
这些自救方式很难实现
这是昨日下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天使”儿童健康公益大讲堂的现场。
有句俗语叫“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恐怕和溺水者不合理的自救有关。谭利平展示了一幅四步自救法,告诉大家正确的自救方式,可正当听讲的家长们做笔记时,谭利平出人意料地给这个方法“打了个叉”:“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
“按照这个自救法,首先要做的是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可谭利平接触了太多淹溺抢救的案例,“在那种情况下,怎么能做到不慌张呢?何况本身就在呼吸上出了问题,淹溺的一个特点就是缺氧,这个时候既要保持不沉入水中、又要大声呼喊,很不现实。”而接下来的几步,比如“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浮出水面,用脚踢水”“身体下沉时,手掌向下压水”,都极有可能因溺水时的慌张和体能迅速流失而无法实现。
在谭利平准备的讲座资料中,展示了一个学术界公认的淹溺生存链,其中并无“自救”的环节,但这并不代表之前的自救方法毫无意义,在这条生存链上,淹溺发生后的第一环节是“识别”,意即同伴或是路人,可以通过淹溺者的表现来识别其溺水的状态,“比如出现了上述的自救动作,旁人就要意识到这个人可能溺水了。”
发现他人溺水该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立即跳下水救人。见义勇为是好的,但掌握有效的方法更为关键。此时,应大声呼救,请求救援,请人拨打110电话,再想办法施救。
溺水者若离岸边不远,可以用树枝等具摩擦力的长条物给予救援;如果溺水者较远,则应该向其提供漂浮物,再寻求使其脱离水面的办法。
接下来,就是岸边急救。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规范中,心脏复苏的同时,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是防止溺水者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的唯一方法。
“对于没有明显可见的意识反应和呼吸的溺水者,不必浪费时间去检查有没有意识和呼吸,而是应连续实施开放气道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谭利平一边讲,一边拿起一个婴儿人体教具进行演示,“抬高下颌,打开气道。如果是在自然水域溺水,溺水者口腔中可能会有异物,打开气道过程中,顺便对其口腔进行快速清理;紧接着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一手继续抬下颌,然后连续进行2到5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最后,才检查溺水者是不是存在意识和呼吸。”
谭利平介绍,一旦确定溺水者没有意识和呼吸,则要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甚至使用体外除颤设备,但普通民众的急救知识、能力和相关设备都相对缺乏,因此在实施救助前呼叫专业的急救很有必要。而在专业医疗救护到达之前,对溺水者的心脏复苏措施不应终止。
预防总是生存链第一环
那么,如果没有同伴跟随,或者无人路过的话,是否很难实现自救?答案是肯定的,比起抢救,淹溺生存链第一环的预防则更为重要。
谭利平总结了预防的四不原则:水库、湖泊、江河以及明确标有“禁止游泳”的野生水域不去;未经老师、家长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
同时,在个人准备方面,热身运动自然是不可缺少的。此外,不在水边嬉戏、不搭乘超载船只、从事水上活动应穿好救生衣、身心状态不好切忌下水、游泳半小时应休息恢复体温、吃太饱不下水……说起来,道理都很容易懂,但青少年的淹溺事故发生,或多或少都触碰到了这些禁忌。
“就拿穿救生衣来说吧,其实许多家长自己都不注意这一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谭利平的这番话后,在座的不少家长也开始进行自我审视,确实,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固然重要,而在事故未发生之时,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更是要趁早做起。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