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7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人总是要得病的,得了病就免不了要打针、吃药。但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去盘算一下打针、用药的“经济账”。这话可能会招致病友和家属们的反感:“曾医生,你这是什么话?我们就是要不惜代价治好病,花多少钱,用什么药,你管得着吗?”对此我要说,我遇到的大多数病人家属,都把“不惜代价”挂在嘴上。这种爱护病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讲究辩证法,对吧?
我认为用药的辩证法首先是:药即是毒,无药不毒;其次,用药还是要算经济账的,有了医生的指导,才能够算好经济账。
常有人吹嘘他的药“无毒副作用”。但药学家都知道,药和毒是同一种事物的两个侧面。完全无毒副作用的药就不是药。药效越大,毒副作用也会大些。用任何药,在期望它达到疗效的同时,都应承担它所带来的毒副作用。这个得和失的账,必须斤斤计较。
近几年,有些外国医生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价效心脏病学”。意思是讲:对各种诊疗办法都要从它的疗效和费用两个方面来考虑是否合算。
有些昂贵的检查原本不是非做不可的,有些贵药和进口药的实际疗效并不一定比便宜得多的国产药好多少。这才发现,有些钱花得不太值。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抗感冒药花样不断翻新,价格成倍增高,但基本成分和实际疗效同传统老药并没有多大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病人不管病情是否需要,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普遍。其结果不但使病人花了很多钱,而且造成致病细菌的抗药性大大提高。使抗生素到真正需要时不再有效,后果反而更严重。
比如说,同是降压药,复方降压片每片0.023元,心痛定每片0.029元,尼群地平0.072元,而洛活喜等一些外国药则每片高达6~7元。外国药也可能确实有优点,但总得看值不值,还得看病人出不出得起。有个美籍华人资本家对医生说,外国医生要他服用降胆固醇药,一直要吃到90岁。他说:“这样服药,我要破产啦!”
除此以外,还存在是否有必要使用的问题。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治病救命,必要时不惜用贵药,是无可厚非的。但实际上,小病大治,轻病用贵药,相当常见。一次普通的感冒,很多药都能有效,甚至不吃药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在国外工作时,有次一个医生讲笑话:“我对感冒病人说,您得马上看医生。吃了药,一个星期就好了;如果不吃药,要七天才能好。”但现在往往看一次病就得花几十元、几百元,其中有些药,不过是广告标新立异,包装冠冕堂皇,内容都是一样的。
一位曾经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说他所在的村子里有个人突然剧烈头痛,当时没有止头痛药,他便从药箱中找出一片钙片,交给患者,并说这是治头痛的药,结果患者服后头就不痛了。这里面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这种效应也见于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即给予已知并无作用的“安慰剂”,也可对一部分人“有效”。1955年国外有人正式报道了对9种疾病进行共15次实验的结果,发现“安慰剂效应”竟达15%~58%,平均35.2%。其后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也证实了这种效应。英国有家医院有这样的特例,使用安慰剂竟能使73%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溃疡面完全愈合。
这就是说,因为人能接受“暗示”,所以,无论哪一种药品或治疗手段,客观上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对1/3左右,甚至更多的人“有效”。假如再给这种安慰剂加上一个很具吸引力的商品名称或其他更高超的暗示手段,就能指望“有效”人数进一步增多。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实际上无效的药品、保健品或其他被吹嘘为能防病治病的手段,能够畅销一时的原因。
随着新的医改政策出台,不少老年人担心今后怎么看病,才能做到既省钱、又不影响身体健康。关于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在此做一些讨论。
有病寻医不如及早防治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这种观念,用在医疗保健上也是完全正确的。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处理越早,效果越好,花钱越少。晚治不如早治,早治不如预防。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一贯的方针。其中,以“一级预防”最有效。所谓“一级预防”是指对基本健康的人,强调学习卫生保健知识,遵守合理的生活方式,去除某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理素质。通过这些积极措施,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二级预防”指通过自我注意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疾病。“三级预防”则是对已有病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美国有资料表明健康教育投入1美元,医疗费用可节约6美元。国内报道,心血管病预防教育投入1元,医疗费用可节约8.9元。可见预防比治疗合算得多。
保健不在于用药 说起保健,不少人马上会想到保健药物。在他们心中似乎存在“人老了,即使没病,也要用点保健药”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近些年,保健品充斥市场,良莠不齐。虽然都用“科学”的词藻,把自己产品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却不可靠,至少是价高质低。经济状况不太富裕的人,犯不着花这种冤枉钱。
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这些病,都有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例如,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以及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因素。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应该及时治疗,有的则需要自己注意。保持平衡膳食,戒烟限酒,坚持适当运动,防止过胖,注意劳逸结合和心理调适,对于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盲目使用保健品,却不能起到什么真正作用。如果已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就应该及时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说,在用药的同时,还要从饮食、运动、生活、心理各方面加以注意,而且,还必须长期坚持。这样,就能用较少的药达到较好的疗效。一般讲,合理的治疗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却能有效防止它们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相比之下,治疗这些并发症不但必须花多得多的钱,而且效果也远不如早期治疗好。特别像脑中风、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损害等,在病人生理、心理上都成为沉重的负担,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对于肿瘤,关键也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肿瘤治疗困难不大,花费不很多,预后也较好。但只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才不致耽误病情。
(责任编辑:药品网ypw***)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