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我要纠错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在我国古代,端午节是一个防病保健的节日。端午前后,人们往往会在自家门楣上悬挂几株艾草或蒲草,以趋利避害,护主安康。正所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因为端午节以后,天气逐渐变得炎热,蚊蝇开始滋生,五毒渐出。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预防瘟病。
艾草经过晾晒、挑拣,就可以制作艾灸所用的艾绒了。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除寒湿、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功效。现代医学也已证明,艾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疫情期间,您不妨居家做一做艾灸,或可预防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入侵。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中国人用艾草驱邪祛病的习俗源远流长。有的地方把艾草做成老虎的形状佩戴在身上,叫戴艾虎。有的地方把艾草搓成长绳,再点燃了熏。还有的地方用艾叶泡酒。这些对艾草的应用在古代文献中时常出现。比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晋代《风土志》中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
民间之所以有这些习俗,是因为艾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艾是纯阳之草,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的作用,是止血的要药之一,为中医妇科常用药物。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之一。《名医别录》最早将艾叶作为药物记载:“艾叶,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艾灸防治传染病简单有效
中医有用艾烟防治传染病的做法。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详细记载了瘟疫暴发时“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便是以艾烟达到对空气进行消毒的作用。艾条烟熏房屋,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预防肺炎、消毒杀菌、驱虫杀毒除异味等作用。艾绒在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烟,可以杀灭引起流行性疾病的多种细菌和病毒。2003年“非典”时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日常清洁消毒之外,加用艾条烟熏。当时该院没有发生死亡病例,交叉感染也几乎没有发生。
艾灸疗法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能,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补足正气,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起到扶正祛邪、回阳防疫的作用。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瘴疠、温疟、毒气”也就是现代所认为的传染性疾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艾叶存在挥发性油脂类物质,对肺炎链球菌、甲/乙溶血型链球菌和奈瑟氏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艾叶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及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据本次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干咳、腹泻等临床表现,以及寒湿闭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肺脾气虚的证候演变特点,同时参照中国针灸学会给出的灸法干预指导意见,我们建议,公众居家期间可以尝试用艾灸自灸足三里、内关、合谷、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每穴灸10分钟左右,或可提高免疫力。
居家艾灸的注意事项
灸法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外治法,其疗效已经被历朝历代无数医家临床实践所证实。艾灸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诸多优点,但艾灸时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疫情期间若在家中用艾灸来做个人保健及预防,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施灸的禁忌部位:颜面部不要灸,关节活动处不宜用瘢痕灸(即将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燃烧的灸法),此外避开大动脉处、心脏部位、静脉血管、肌腱潜在部位。
(2)外感温病、阴虚体质、内热体质、实热证患者一般不宜施灸。
(3)空腹、过劳、过饱、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艾灸。
(4)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无须避忌。
(5)如果施灸后皮肤上没有化脓、水疱,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擦澡时则应小心疮面,不要过久浸泡,当心洗脱灸痂。
除上述注意事项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施灸后皮肤处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但若艾火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发生水疱时应到医院以适当处理。还有的人艾灸后会出现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艾炷过大、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平卧。艾灸时还要注意通风、防火。
(作者: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医师)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