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 鲍聪颖) 今天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6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介绍,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建立了中西医共同参与、全程协作的联合会诊机制,组建了由国医大师领衔,呼吸、重症、感染、影像等专家骨干组成的远程会诊团队,先后为5家京内外医院的确诊病例进行了32人次的远程指导,取得了满意疗效。
王笑频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始终牢记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和保障首都医疗安全的政治责任,坚决落实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筑牢疫情防线,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确保了就医患者和医务人员零感染、就诊患者不耽误的目标。
医院党委切实履行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负责、全院上下动员,建立起了医院、科室和个人纵向到底的防控责任体系,临床、辅助、职能和后勤多部门横向到边的联防联控机制,坚持专题例会制、工作日报制和问题清单制,从综合协调、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科研攻关、后勤保障、动员督导等方面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先后召开了50次防控专题会议,制定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300余项,全院开展各类培训演练100余次,实现了院感防控和人员管理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严格落实门诊管理“六严格”和病房管理“五严格”制度,调整医院出入口设置,实现了就诊患者、车辆和工作人员合理分流;严格执行门诊三级预检分诊制度,强化科室二次预检分诊制;严格实施病区封闭式管理,严把住院筛查关、审核关和管理关;实施手术等诊疗项目的事前讨论和多学科会诊制度,严控风险环节和部门;成立督导组和巡查组,围绕找问题、保重点、提建议、强问责的方针,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部门、重点人员的督导检查,实现疫情防控闭环管理、防控责任落到实处,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安排,医院仝小林院士、急诊科齐文升主任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参与医疗救治和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急诊、呼吸、心理等15名业务骨干加入国家中医医疗队,在武汉整建制接管金银潭医院南一区病房,在重症、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运用中西医并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专家们还深入社区,对东西湖方舱医院及周边社区662名确诊病例开展中医药救治,为打赢武汉保卫战做出了贡献。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我院建立了中西医共同参与、全程协作的联合会诊机制,组建了由国医大师领衔,呼吸、重症、感染、影像等专家骨干组成的远程会诊团队,先后为5家京内外医院的确诊病例进行了32人次的远程指导,取得了满意疗效。同时,集中专家智慧和抗疫经验拟定了预防处方,为全市25个单位和部门提供了37万剂避秽解毒中药饮片调剂,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秉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至上的原则,建立了急诊卒中、胸痛、手术等绿色通道和急危重症患者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及时收治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患者,优先开展急危重症患者介入诊疗操作,设立专门时段、专门区域为有指征但暂无核酸检测结果或处于中高风险地区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为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用5天的时间建起了柔性负压核酸检测实验室,17天内建设完成P2+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并顺利通过验收。医院选派330名医护人员支援西城区、大兴区开展核酸采样16万余例。为进一步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启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设计论证,着手建设包括胸痛卒中治疗室、负压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床、高依赖病房(HDU)等在内的2500平米的急诊急救中心,升级医院急救水平,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今年1月至6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576例,开展急诊手术1469例,完成血液透析2.1万人次,保障了疫情期间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着力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持续优化预约、诊疗、检查、取药等全流程信息化服务水平,做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聚集,线上线下一体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作为北京市第一家上线的互联网诊疗中医医院, 5月26日又首批获得医保网上结算资质。目前,医院互联网诊疗形成了包括咨询、复诊、处方审核、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体系,共有25个专业145名专家开展互联网诊疗,已完成咨询13104例,诊疗7601例,配送药物5489人次,服务范围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在适应疫情期间广大患者就医需求的同时,也减轻了非急诊患者占用急诊资源的压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安门医院会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升急诊急救能力,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水平,为守护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