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我要纠错
中国、印度历史悠久,两国人民毗邻而居,自古便有往来互鉴。两国的传统医学也曾互通有无,互相借鉴。
有学者认为,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并把中医药带到了印度。此后,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多,而中医学与印度传统医学也随着僧侣间的宗教交流以及商人间的贸易活动被对方熟悉、应用。
在科技部国际培训项目“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高级研讨项目”(以下简称“培训项目”)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赵静教授与印度B.J.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对印度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印度传统文化则重视“梵我同一”。两种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都来源于宇宙创生论,中医学的“天”和印度传统医学的“梵”都有创生万物的含义,两者具有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共性。赵静教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两种传统医学都注重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我国的《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印度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传说是经闍罗迦和妙闻之手写成《闍罗迦集》《妙闻集》和《八支心要集》而传于世。《闍罗迦集》中的基本理论、草药以及早期的疾病治疗原则,和《黄帝内经》中的基础理论、疾病的诱因、进展和恶化等内容有相似之处。两种传统医学都以“五元素”(水、火、风、空间、土)和“五行”(木、火、土、金、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情况。
印度传统医学中的阿育吠陀医学通过扪摸、切脉,看舌苔,观察眼睛、肤色和尿液来诊断疾病,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有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两者都将药物分为动物药、矿物药和植物药,并根据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来治病。印度药典和中国药典中有许多相同的药物记载,如香附、藏红花和仙茅等,表明两国在药物方面也有交流。
在保健方面,两者都提倡治未病和饮食疗法,但中医学中食补与药补有别,印度传统医学认为药补与食补无差别。
在非药物疗法防治疾病方面,印度以瑜伽锻炼预防保健,中医有太极拳、八段锦、导引等养生功法。
印度政府通过针灸立法
到了现代,中印两国也非常重视传统医学的发展与交流。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及印度传统医学重新得到印度医学界的关注,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被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中。这也是印度政府通过针灸立法的主要原因。
针灸是1959年由巴苏华医生带入印度的。1996年,印度西孟加拉邦颁布《针灸疗法体系法案》,针灸在当地合法化。
2003年,印度卫生和家庭事务部首次承认针灸是一种“治疗方法”,但只有已取得对抗疗法、顺势疗法、瑜伽和自然疗法、尤纳尼和阿育吠陀的执业医师才能进行针灸治疗。
2019年2月21日,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正式颁布法令,承认针灸为独立的医疗系统。
据介绍,尽管针灸独立合法的地位已被承认,但针灸的应用和发展在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针灸应用仍缺乏系统的行业标准,除针灸,中医药其他疗法在印度尚缺乏发展空间。
据统计,近年来,头痛、下背痛、失明和视力障碍以及其他肌肉及骨骼疾病是印度民众面临的主要疾病,而针灸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研究证据,所以赵静教授和参与研究的印度B.J.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建议,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翻译出版相关书籍等形式,向更多印度医学专业人士展示针灸在这些疾病治疗与研究中的应用与成果。同时,可以加大两国针灸专业团体的合作与共享,帮助其在立法后快速完善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促进针灸在印度的良好发展,并推动针灸教育的开展。
中印两国应加大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合作
据来北京参加过培训项目的印度北古吉拉特大学荣誉所长、B.J.医学院Gadhavi博士介绍,印度主要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失明;传染性疾病包括:疟疾、结核、腹泻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等。作为流行病学博士及世界卫生组织顾问,Gadhavi博士认为,到2025年,印度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他告诉赵静教授,他了解到中医药在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的成果,因此他希望与中医药专家就此开展交流与合作,并能在其学院开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赵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印度对本国传统医学比较重视,在262所医学院校中,有98所传统医学院,其中44所设有阿育吠陀系,针灸及中医药的推广可先通过与相关传统医学院校合作,开设相关学位教育课程,在当地培养高水平的针灸人才展开。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国家间医生、医学生交流计划,或设立中医药奖学金,吸引印度医生来华进行学习或培训。
近年来,中印两国政府都越来越注重在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方面的国际推广,同时注重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印两国应打破壁垒、共同携手,加大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针灸、瑜伽、太极等非药物疗法的传播;同时加大在草药研发及非药物疗法领域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为草药及非药物疗法的应用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在疾病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赵静说。(记者 张曼玉)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