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 王增武
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组近期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达34.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为16.1%、7.8%和4%。
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组成员之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王增武表示,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国居民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有所提高,2010年上述三个数字仅为10.9%、6.8%和3.53%。但如果横向对比,我们仍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在不断升高,这说明,除了大量的既往患者外,新发病例也在增加,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任务依然较重。
血脂异常与否,主要看四项指标,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本次研究在分析了2012~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共计近3万名35岁以上人群的数据后发现,居民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占19.2%;其次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占14.1%;有7.5%的居民总胆固醇水平偏高;6%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此外,有高血压的人中,41.3%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53.1%,但这两类患者对血脂异常的治疗率分别仅为13%和16.4%。
王增武认为,血脂异常可能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等有关。但导致此现状的根源,还是老百姓对血脂异常的认识不足,且不排除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对该问题的认知也有欠缺。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行动促进血脂健康,但相比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宣传普及,其在强度和规模上仍有差距。此外,血脂检测的便捷性不如血压、血糖,居民不方便在家随时监测,不少人甚至从没关注过血脂指标。因此,提高血脂防控的效果,首先要做到知晓自己的血脂水平,最好每1~2年到医院做一次测量,如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应在医生指导下,增加检测频率。
目前认为,在四项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无其他风险因素人群,最好控制在3.4毫摩尔/升以下;如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应遵医嘱设定自己的调脂目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呈负相关,数值最好高于1.04毫摩尔/升。王增武补充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也是评估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两者的差值越大,风险越大。
相对而言,甘油三酯是最易受日常饮食影响的指标,能反映出血脂的短期变化。只要饮食中摄入的脂肪多一点,甘油三酯水平就会升高;反之,降低高脂食物摄入,偏素饮食,该数值就会下降,其数值最好低于1.7毫摩尔/升。王增武建议,甘油三酯偏高者,应从每一口饭做起,控制高脂摄入,长久坚持,血脂的其他指标也会慢慢趋向正常。
调整血脂的首选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科学膳食和增加运动。王增武强调,科学膳食不等于不吃脂类食物,而是要根据个人日常消耗的多少“量出为入”,同时保证饮食种类多样性。总体原则是,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有助降脂的食物如豆制品等,可适当增量;增加果蔬的摄入量和摄入种类;烹调时多蒸煮炖,少煎炸。如果在改善生活方式3个月后,血脂仍无变化,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记者 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