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药店买药,常会有这样的问答:
“买一瓶扑炎痛。”“扑炎痛早就没有瓶装的了,现在都一盒一盒的。这个就是你要的扑炎痛,名字不一样,药一样的。”
“多少钱一盒呀?”“不贵,十块多点。”
确实也没有涨多少,不过拿过来仔细一看,一盒只有12颗,而过去几块钱一瓶的扑炎痛可是100颗装的。针对药品“改名-换包装-涨价”这一怪现象,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首届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呼吁:控制医院用药结构,合理用药;市民在购买使用药物时也要保持理性,价高不一定药就好。
发现
现象
“药物替代”导致药费上涨
据悉,相关课题组对大中型医院药品费用持续上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常影响药品费用的原因有三:一是药价,价格因素是前一阶段政府部门针对药品费用问题监管的重点。但自2006年以来,物价部门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药品降价,几次价格调整基本是有升有降。二是用量,从药品的用量因素看,2005-2008年间,大中型医院的药品用量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就诊人数的增加和处方量的增大。同时,药品用量的增幅超过了药品价格下降的降幅。由此可见,抑制药费增长单靠价格调控手段作用非常有限。三是药品结构因素。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型医院的药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药物替代”可能是影响用药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比如在治疗消化疾病时,同样的疾病可以有多种治疗药物供选择,而近年来传统的相对廉价的法莫替丁(0.14元/片)用量份额大幅下降,较昂贵的新药埃索美拉唑(12.48元/片)的用量份额大幅增加。这种药物间的替代效应必然会促使药品费用的上涨。
研究结论称用药结构的变化,成为我国大中型医院药品费用上涨的最主要因素。“药品降价导致廉价药使用减少”、“医疗机构用高价药替代低价药”等问题普遍存在。
提醒
药物并非名气大就好
看病时有些患者习惯于向医生点名要价格高的“好药”,总认为价格便宜的药不治病,还有些患者喜欢参照报纸杂志上的广告,到药店购买“好药”。专家表示,以上都是对药物好坏的误解。
专家讲解说,任何一种药物都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因此有适应症和禁忌症。药物的好坏应该从药物作用、效果、适应症以及是否有毒副作用等方面去理解。凡是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能够“药到病除”的药就是好药。比如青霉素,
已经应用了半个多世纪,仍是临床医生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首选药。又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良药。再如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等方面疗效显著,虽然便宜,但长盛不衰。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认为药物的名气越大就越好,产品越新越好,价格越贵越好,用药越多越好,进口药比国产药好。其实这些都是用药误区。用药不在多,而在于准。治疗疾病的有效程度,主要看是否对症用药及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疗效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使用了贵重药、新药或进口药。不论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只要是符合药品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都是有效的。另外,非处方药也不是绝对无害的。人们自行买药、用药时,一定要有安全意识。
利好
基本药物制度造福百姓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这对于控制药品费用,算得上是一道杀手锏。世界卫生组织中其他国家的卫生实践证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将综合性地改善药品费用构成,实现用药的经济性。记者虹军
做梦对改善大脑功能有益
恶梦让人恐惧,多梦会使人神经衰弱——这是过去人们对梦的普遍认识。但是,德国脑神经学家科思胡贝尔教授的研究却表明:做梦是对大脑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动,可使大脑功能得到锻炼。研究证实,人的大脑有一部分细胞在醒着的时候是不工作的,只有在人睡着的时候这部分细胞才开始活动,这一过程就产生了梦。梦是由一些没有被完全抑制的皮质细胞群工作而引发的,人在一夜的睡眠中从无意识状态的沉睡进入奇妙的梦幻,一般有2至6次,做梦时眼球在闭着的眼皮下转动,通过脑电图可测到快速紊乱的电波,其强度有时竟超过白天。研究人员说,脑内有一种神经中心,它的职能是在人做梦时抑制肌肉活动,使梦中的行为不至于超出精神范围变成行动,一旦不能控制就会出现梦游。日本山梨大学的相关研究也证实,多梦有助于延年益寿。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人脑中存在两类相反的促眠肽:一类肽促无梦睡眠,另一类肽促有梦睡眠。研究人员将促有梦睡眠肽施于动物,使动物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发现接受实验的动物平均寿命大大延长,而痴呆患者的睡眠无梦期长,其寿命大多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