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医学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血栓”“抗凝”“抗血小板”之类的医学名词已不再陌生,但真正了解其含义的人却并不多。近日,本刊收到不少读者的咨询信,询问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区别、使用方法等问题。为此,我刊特邀心血管病专家作详细解答。 抗血栓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和溶栓药(纤维蛋白溶解药)三类。前两类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后一类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西洛他唑(培达)。其中,阿司匹林使用最为广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可作为首选。阿司匹林的推荐量是肠溶片每日75~150毫克,睡前服用效果佳。其主要不良反应有上腹痛、恶心、呕吐、胃肠黏膜溃疡和出血。当胃肠道刺激症状明显时,可与少量制酸药(如达喜、法莫替丁等)同服。患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或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高血压患者应在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应用,以防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氯吡格雷的疗效与阿司匹林相当,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服药后会出现白细胞减少,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等血栓高危情况下,常需要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西洛他唑有扩血管效应,主要用于外周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闭塞症。
常用的抗凝药主要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肝素只能静脉或皮下注射,主要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心导管手术时,不良反应是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等。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较普通肝素少,一般经皮下注射给药。华法林为口服抗凝药,主要用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和高危房颤患者,以预防心房血栓形成、脱落引起脑梗死。该药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没有条件监测或出血风险较大的房颤患者可用阿司匹林替代,但疗效不如华法林。房颤患者若在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病愈后可换用华法林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