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31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各种各样的口服降糖药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糖尿病患者要很好地控制血糖,就需熟悉各种各样的口服降糖药物,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分为如下几类:1。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现今应用在临床的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还有各种药物的控释或缓释制剂。此类药物作用于胰岛β细胞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可较好地控制血糖。非磺脲类药物是指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和苯丙氨酸衍生物那格列奈,其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类似,但起效迅速、达峰时间早,被称为速效胰岛素促分泌剂。可根据进餐时间灵活掌握(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尤其适合生活方式多变的患者(如进餐时间或次数不固定者)、老年人、肾功能轻中度受损者等。食欲不佳者可在进食后马上服药,可根据食量确定剂量。2。双胍类。主要药物有二甲双胍,主要的作用机理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通过作用于胰岛素的靶器官如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抑制肝糖元生成,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氧化,增强外周组织糖的无氧酵解等。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脂肪组织葡萄糖氧化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增加,肝糖元输出减少,从而达到降糖目的。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的吸收,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并有一定程度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
该出手时就出手
有些糖尿病患者片面地认为药物有副作用,宁愿让血糖升高,也坚持不用药物治疗。其实,高血糖可引起多种血管并发症,也可导致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药物的副作用可以通过合理选用药物、定期监测等手段来尽量避免。因此当严格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2~4周血糖还不达标时,就要及时地选用适当的口服降糖药。
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
在门诊常常会有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就诊时点名要服用某种药,称某病友应用后效果很好。须知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别人服用效果好的药物并不一定适合您。具体选择药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型、肝肾功能以及经济条件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就是所谓的个体化用药原则。
糖尿病患者体型较肥胖者,可首先选用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的患者可用磺脲类药物。如果空腹血糖不是很高,主要是餐后血糖高,则可考虑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速效胰岛素促分泌剂。对于生活方式多变的人,如进餐不定时、进餐次数不确定的患者,可选用速效胰岛素促分泌剂。老年人适宜使用降糖温和、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如速效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短效的磺脲类药物。轻微的肾脏损害,可考虑经肾脏排泄少的磺脲类药物(格列喹酮)或速效胰岛素促分泌剂。严重的肝、肾损害者要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血糖较高者,可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理的两种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肥胖者可联合服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以加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在糖代谢的多个环节出现障碍,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口服降糖药可改善或纠正不同的异常,有利于降低血糖,同时避免大剂量服药带来的副作用。
围绕进食来服药
口服降糖药的服用方法特别讲究,不同的作用机理决定了不同的服用时间。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这类药物服用后经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岛β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食物吸收后正好存在血糖高峰。因此,这类药物在进餐前半小时服用最合适。但是,有些患者服药后未能在半小时后及时进食,去运动或做其他的事情,就有出现低血糖的危险。因此,如果因为其他事情可能耽搁进食者应暂缓服药。
同样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但非磺脲类药物的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其作用点不同,起效迅速,可在进餐前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在小肠,通过影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在餐中服用效果好。二甲双胍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为减少这一副作用,建议在餐中或餐后服药。
总之,口服降糖药是围绕着进食来服用的,分清服药的时间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监测血糖不可少
一些患者在糖尿病专科看上几次,觉得无非就是服药罢了,从此自己买药吃,从不监测血糖,认为没有太多的不适,而且已经在用药治疗了,在心理上觉得安全了。其实有些人血糖要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症状,高血糖导致的不适每个个体差异很大。只有监测血糖,才能及时了解病情和降糖药物的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尽快达到血糖目标。监测血糖还可以了解是否存在低血糖,反复的低血糖可损害神经系统,产生脑功能障碍,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可危及生命。
饮食、运动要配合
有的患者误以为在使用口服降糖药时就不需要控制饮食了,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这是错误的。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控制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贯穿着糖尿病治疗的始终。没有饮食、运动的配合,一切口服降糖药都难以奏效。
专家简介
徐明彤,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内分泌专科任职。
(实习编辑:周云霞)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