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9年全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公布,截至上月底,全市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1964份。数据显示,静脉给药、滥用抗菌药物、中成药都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而这份“反面教材”给我们的滥用药物提了个醒。
打“点滴”不良反应最高
不少人一有病就打吊针,认为这样治疗效果来得快,其实,这看似“有效”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按给药途径分,药品不良反应以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占7成多。专家分析,静脉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胃肠吸收这道“屏障”,再加上静脉给药对药品要求的质量很高,在生产过程、储存过程中都易使药物成分的纯度、活性发生变化,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专家提醒,能口服给药的尽量不要选择注射。
非处方药也不能滥服
在1964例报告中,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4成多。专家介绍,尤其是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比较高,“代表例子就是头孢曲松注射液以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专家还特别提醒,不少消费者以为非处方药就是安全的,在服用时没有注意。其实,一些常见药品,也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
中药制剂副作用也不小
不少消费者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其实,中成药同样存在不良反应,在这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成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到了1成。
专家指出,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用后患者易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另外,中成药注射剂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问题也加大了不良反应可能性。成人药不能掰一半给孩子孩子生病了,家长拿出成人药掰一半给孩子服用,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吃药误区。
“儿童用药有儿童剂型。”专家介绍,从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看,16岁以下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因为儿童特别是婴儿,脏器功能与成人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较慢而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而老年人则是由于肝肾功能的减退以及患多种基础性疾病、合并用药等因素的影响,也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据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确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反应。这与药品的生产质量无关,而是由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个体差异等问题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