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咳嗽是儿童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临床症状,对患儿的诊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提示最用。病情轻者有流涕、轻咳、低热、纳差,1~3天后可突然高热,体温多在39℃~40℃,随后咳嗽加剧、气促而发病;也有病情急骤的患儿,突发高热、咳嗽合并气急、烦躁而急诊入院。
抗菌药:有所用 有所不用
抗生素治疗应限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单纯性病毒性肺炎是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若为病毒混合以上微生物形成的混合感染,就可以采用联合抗生素开始治疗。婴幼儿混合感染多为原发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感染,而年长儿多为细菌性肺炎继发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感染。
通常而言,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多以经验疗法为主,有效和安全是选择抗生素的首要原则。但由于各地病原构成和耐药可能会有不同,因此各地用药可能略有不同。初始治疗选择抗生素,应遵循流行学调查研究报告以及文献资料的总结,同时也不能忽视患儿的个体情况如病情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抗生素使用情况、患儿肝、肾功能状况等,只有经过综合考虑才能选择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生素。
4岁及以下患儿,若表现为咽炎、流涕、腹泻等病毒感染征象,且症状较轻,可密切随访观察或适当予对症支持治疗。若疑似细菌感染,则可选用青霉素治疗,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对于青霉素耐药者可用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混合剂或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疑似支原体感染时可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
5岁至15岁患儿用药首选大环内酯类,口服。其主要特点是抗菌谱广,可以覆盖大部分儿童肺炎的病原菌(主要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且对于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同样有效。门诊患儿可应用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住院患儿则可静滴阿奇霉素,确诊细菌感染可加用氨苄西林或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
但需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明显耳、肾毒性,儿童肺炎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四环素类抗生素引起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
退热:首选物理降温
体温高于39℃时,患儿容易引起惊厥,6个月以下患儿发热后病情变化快,均应该及时给予相应的降温治疗。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尽可能选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不能奏效,可考虑药物降温,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布洛芬等,但退热药不宜长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但对于药物退热2小时内体温复升至39℃以上的患儿仍应采用物理降温为主,避免一味的药物退热而掩盖病情的进程,导致延误诊治。
患儿出现喘憋、气急等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氧疗,可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呼吸衰竭和肺、脑水肿等并发症。因此,有缺氧表现时应及时给氧,最常用鼻前庭导管持续吸氧,直至缺氧症状消失方可停止。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多者,以及经鼻导管给氧后缺氧症状不缓解者,可用口罩、鼻塞、头罩或氧帐给氧。严重缺氧出现呼吸衰竭时,应及时用呼吸器间歇正压给氧或持续正压给氧以改善通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