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2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乙肝传播能力强,可以治疗但不能治愈。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很多探索,都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控制乙肝重在预防。由于我国乙肝感染人群的基数大,目前依靠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降低儿童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这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成人应充分了解疾病传播途径,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疫苗。
乙肝防治首先是预防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家海指出,近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绩,公众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但对及时接种疫苗预防肝炎,特别是接种乙肝疫苗的重要性仍存在误区,缺乏科学规范的防范知识。广东地区是乙肝的高发区,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预防病毒性肝炎乃至防范肝硬化、肝癌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乙肝不能治愈,所以预防是关键。医学研究证明,乙肝的传播途径是血液、母婴、性接触,乙肝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接触不会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根据目前掌握的医学文献资料,国内外尚没有因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接触而感染乙肝病毒的确诊病例。
“乙肝防治首先是预防,应充分了解预防途径,科学预防、积极行动。对易感人群要及时接种疫苗、对适应症者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减少新发感染、提高生存质量,社会减少歧视,我国才能逐步甩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崔富强说。
病毒性肝炎是第九大引起死亡的疾病
陆家海介绍,肝炎是由病毒、药物、酒精、代谢异常或者自身免疫引起的肝脏炎症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胀、黄疸、发热、关节痛等。各种类型的肝炎中以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九大引起死亡的疾病。而甲、乙、丙、丁、戊型共计5种肝炎病毒中,又以乙肝传播最广、危害最大。世界卫生组织选定7月28日作为“世界肝炎日”,就是为了纪念乙肝病毒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的生日。
乙肝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由于症状轻微,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其实这部分人群一直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因此,肝炎在这部分人身上发展成严重的慢性肝脏疾病的风险极高,而且他们可在不知不觉中向其他人传播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肝硬化和肝癌。在许多国家,由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衰竭是实施肝脏移植的首要原因。
因疫苗全省20年来减少388万乙肝病毒携带者
陆家海指出,乙肝对于人类的生存健康危害极大,然而,迄今为止因乙肝病毒引起的人类肝脏疾病还无法根治。乙肝的防治工作中,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及时接种疫苗又是其中最为有效和便捷的途径。
陆家海介绍,预防乙肝需要了解其传播途径,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分担忧。乙肝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此外,共用针筒、修足、文身、穿耳洞、针灸、拔牙以及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不过,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全国各地都曾经报道过对于乙肝病人的各种歧视,其实只要科学对待并不需要特别担忧。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办法。乙肝疫苗的研发成功,使人类具有了防范这一病毒的能力,从而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病毒的感染。有人说乙肝疫苗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能够预防癌症的疫苗,也毫不为过。
对传统疫苗无应答者可加大注射剂量
陆家海介绍,有些人在完成3针10微克或20微克乙肝疫苗接种后,仍然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无应答”。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抗体,与个体因素、疫苗及其免疫方案、注射剂量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据统计,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约有5%-10%为无应答者,低、无应答者约占接种人群的10%-27%。
那么,在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后,却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该怎么办呢?
陆家海指出,一是增加乙肝疫苗剂量。高剂量乙肝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更高的抗体滴度,如果检测未发现体内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这部分人就需要考虑加大乙肝疫苗注射剂量,可选择高剂量的60微克乙肝疫苗进行免疫刺激,只需要注射一针就可以产生很好的免疫效果。我国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也明确指出,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微克)。
二是重新检测体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有的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可能已产生了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但由于检测试剂或方法不灵敏等原因检测不出来。因此,可采用灵敏的试剂或更精确的方法重新检测。
另外,陆家海指出,接种乙肝疫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乙肝抗体水平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因此每年的体检中都应该检查乙肝抗体这一项。根据有关调查,乙肝疫苗一旦接种成功,保护期可长达十余年甚至更长,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这个衰退期可能长短不一。所以,一旦在体检中发现了乙肝抗体下降后,要及时加强接种,以增强保护性。
无相关信息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