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是许多人用以冬病夏治的好方法,且随着其普及,已经相当具有规模和规范。自7月13日入伏以来,各地中医院冬病夏治纷纷开展,贴“三伏贴”的人络绎不绝。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三伏贴”属于医疗行为,贴完以后应注意以下事项,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贴敷之后用手掌按压膏药15分钟,以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敷贴的部位尽量不要沾水,也不宜过度活动,因为出汗会影响粘贴效果。敷完药6个小时以后再洗澡,要用温水冲洗,不要揉搓贴敷的部位。
单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成人一般不超过6小时,12~18岁4~5小时,8~12岁3~4小时,3~8岁2~3小时。每个人贴敷所用的药不同,具体时间长短应遵从医师的建议。贴敷后局部会有轻度瘙痒、灼热感,多为药物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发红肿胀,可以继续应用。如果局部起泡、破溃,应立即揭下药膏,用碘伏或依沙丫啶等局部消毒,无菌包扎,每日换药1~2次,直至愈合。
三伏贴应连续贴3年以上。三伏贴所治疗疾病多为秋冬季节加重的慢性病,一般疗效会在数月之后显现。除少数病例能够当年治愈外,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多年才能见效。所以,如果没有禁忌症,应至少贴3年。
有些疾病不适合三伏贴。三伏贴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痹痛、骨关节疾病等。主要针对寒湿侵袭、阳气不足的患者,对火毒炽盛或阴虚内热的病人并不适用。
三伏贴要与中医综合疗法相配合。三伏贴属于中医外治,需要和中药汤剂、运动、起居、饮食结合起来才更有效,单纯寄希望于三伏贴,认为什么病都可以一贴了之是错误的。患者应在贴敷的同时请中医师进行健康指导,全面调理。
科普:三伏贴乃冬病夏治一大妙招
三伏贴,又名天灸,源自于清朝,最早记录于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至近代,三伏贴以古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穴位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现代,市面常见的三伏贴多呈膏药状,依古法须在夏天农历的每伏头一天贴伏在后背一些特定穴位上,是冬病疗法的代表之一,据记载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且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
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念,按照季节时令的特点,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结合天灸、经络与中药,采用天然中草药,制备成膏剂,敷帖在人体相应穴位处,提高人体阳气和免疫力,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同时,它所采用的穴位敷贴也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此外,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且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经过了近百年的理论发展与临床例证后,三伏贴疗法已积淀的越来越成熟。目前,它神奇的疗效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认可,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人hold住幸福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