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中医针灸如何帮助祛眼袋呢?现在中医美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针灸就是比较常见的美容方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袋是很多女性的“眼中钉”。眼袋容易让人显得苍老憔悴。中医针灸美容该如何祛眼袋,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解说眼袋出现的五个原因
1、脾胃功能减弱,会导致体内积水,致使下眼睑松弛,形成眼袋;
2、肝是排毒和造血系统之一。肝开窍于目,肝的问题全表现在双眼处,若肝无法排清毒素,就会形成眼袋;
3、肾虚会发生体液代谢障碍,肾气不足,日久导致气血不畅,出现眼袋;
4、从经络学来看,下眼睑走胃经,眼袋的位置是胃经的承泣穴和四白穴所在。体液代谢功能出现衰退,胃机能变差,令承泣穴和四白穴阻塞所造成的;
5、眼部周围的血液循环容易因过劳而变得淤滞,血管由于淤塞而回流不畅,造成淋巴代谢减缓,使多余的水分及血液积聚在眼睛下方,继而形成眼袋。
中医针灸去眼袋方法:
中医把眼袋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先天性属遗传,获得性是由于眼睑皮肤长期受到不良刺激,如不正确按摩、爱流眼泪、常画眼线等,最终导致眼睑皮肤松弛并萎缩。
针刺太阳、鱼腰、印堂、承泣、四白和三阴交等穴,佐以艾灸,留针20分钟,7次为一疗程,能有效收紧松弛的眼袋,对胃经施以良性刺激,提高脾胃功能,并能补肝益肾。
针灸去眼袋除了手术药物治疗去除眼袋以外,传统中医与现代电子科学结合的针灸法对各种眼袋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接通电源,针灸相应穴位如太阳、鱼腰及阿是穴。电流会引起眼睑肌肉明显收缩跳动,加速局部脂肪分解,收紧松弛的眼睑。
中医还认为眼袋的形成与人体的脾胃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脾脏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肌肉功能以及体内脂肪的代谢。从实际经络经穴的解剖来看,眼袋产生的位置又恰好是足阳明胃经发起之处,因而启动胃经穴,对胃经施以良性刺激,提高脾胃功能,对眼袋的治疗是有实际意义的。
祛眼袋的几个小窍门
1、贴黄瓜片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见MM贴的黄瓜片,没错了,把黄瓜片放下眼睛下的皮肤处,坚持下来可收到减轻下眼袋的美容效果。也可利用木瓜加薄荷浸在热水中制成茶,晾凉后经常涂敷在眼下皮肤上。
2、拍打肌肤
那些油腻腻的乳脂或油类,其实也是保养的好东西呢~摸好它们以后,用手指朝上击打颜面部位,特别要注意在眼周围软弱的皮肤上重点轻敲。
3、注意膳食平衡
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常吃些胶体、优质蛋白、动物肝脏及番茄、土豆之类的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可为此部位组织细胞的新生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对消除下眼袋亦有裨益。
4、眼部按摩
每晚睡前若能用维生素E胶囊中的粘稠液对眼下部皮肤进行为期4周的涂敷及按摩,常能收到消除下眼袋、减轻衰老的良好效果。
5、苹果敷眼祛眼袋
将苹果切片,紧闭双眼放在眼袋上面,等待15分钟,用湿了水的棉花球轻拭眼睛,切开的苹果,不想被氧化,可以放在盐水里。
6、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要注意我们睡眠以及质量,在睡觉之前不要喝水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对眼袋的预防方法。
7、睡前按摩可有效消除眼袋
每晚临睡前可为眼睛做适当的按摩。用无名指指腹在眼袋的中央位置轻轻按压,从眼角的位置开始按压至眼尾,来回5次,每晚坚持,可缓解眼部浮肿的问题,也能舒缓眼部的疲惫。
最后提醒大家,针灸祛眼袋请一定选择正规机构哦。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