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古往今来,女性对美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很多姑娘对美除了日常的化妆品保养以及饮食注意等,将眼光投向了针灸美容。针灸美容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美容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的功能来达到美容的目的。按照西医的理论,是促进微循环、改善细胞代谢,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调节内分泌。针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针灸祛黄褐斑和痤疮,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肺、胃部有热,肝经伴有淤热,不能得到宣泄淤积于内形成的,因此治疗时采取排毒、泄热的方式。
针灸美容解决四大肌肤问题
1、面部皱纹
面部皱纹是人体衰老的自然标志,一般发生在30岁左右,但由于不注意卫生,或日光紫外线的过度照射或全身性疾病的影响等,可使皮肤含水量过少,细胞死亡过多而补偿减少,从而引起皱纹提早出现或加重。
心血不足型(面色恍白无华,皱纹较多,心悸,失眠),治宜补益气血,取心俞、脾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阳、瞳子强、地仓、下关等穴,毫针刺;气滞血癌型(面色晦暗无光泽,皱纹较深,月经不调或情志不遂),治宜行气活血通络,取肝俞、肠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毫针刺。
2、痤疮
痤疮一般情况下在青年人中比较多,这是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失调或者先天性皮脂腺发达,导致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皮脂腺受病菌感染而引发的慢性炎症引起的,这两种都是导致表皮形成丘疹样小结最终变成痤疮。
痤疮初起时为红色丘疹样小疱,挤之有白色脂粒,常因食用辛辣之品或劳累而加重。治宜清泻肺胃之火,取下关、颊车、攒竹、大椎、肺俞、丰隆、少商、鱼际、内庭等穴,用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日久可为黑色小疱,此起彼伏,甚至满脸密布,此因肺胃之热郁火,使局部血液疚滞而成,治宜活血化疚、清泻胃火,取腮俞、血海、足三里及痤疮局部取穴。
3、色素痣
正常人的表皮基底层均有黑色素细胞,它们能合成黑色素,黑色素的多少即可决定皮肤的颜色。日晒过度皮肤变黑即是黑色素合成、释放过多所致,属生理现象,但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黑色素及其细胞聚集时,就形成色素病,影响外观。
中医觉得,这种病是因为我们的肾经浊气郁滞引起的,治宜益肾导浊,找到肾俞、太溪、然谷、中极、太冲等穴位,然后用针刺也可以采用局部火针快速刺,但是深度最好不要超过它的底部这是最好的。
4、黄褐斑
多发于中青年妇女,临床主要表现为额面中部对称性蝴蝶状的黄褐色斑片。亦可发生于鼻梁、眉毛和上唇等部位,呈不对称的褐色斑片,现代医学认为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有关,雌激素可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黑素体,而孕激素可促使黑素体的转运和扩散,所以在妇科疾病和妊娠期易出现黄褐斑。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及情志有关,与脾、胃关系亦很密切。因此治则为调和肝脾、滋阴补肾,取四白、下关、颊车、合谷、肝俞、脾俞、肾俞、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在针灸治疗时配合药物疗法效果更佳,但应注意避免日晒,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选择针灸美容时,一些细节也不容忽视。
针灸美容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针灸时的体位对于疗效的发挥非常重要,有条件的话患者应尽量选择卧位,因为卧位比较舒适耐久,可以减少晕针的现象出现。同时,患者在针灸时应保持舒缓的心态。针灸时,还要注意针灸器具是否经过严格消毒,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采用一次性器具。
个别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盲目进行针灸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以下五类情况不要进行针灸美容。
1、美容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3、若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也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求美者,不宜针刺。
5、头面部禁刺穴位:中医古籍中记载头面部承泣穴、总会穴、脑户穴、神庭穴、玉枕穴禁用针刺。
为了美,可以选择针灸美容,但是如果自身情况不适合,不要勉力行之。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