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中医常说,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如果脾胃出了问题,那么人体的气血、健康都会受到影响,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呢?脾胃不好又如何调理呢?看下文来学学吧!
4个症状说明你胃不好
1、鼻翼发红。如果一个人鼻翼发红,常说明脾胃有热。脾胃有热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钟,每天2~3次,同时配合按摩胃经的内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缝之间)效果更佳。
2、肌肉松弛。如果一个人肌肉松弛、没有弹性,或肌肉少而肥肉多,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虚弱者可经常运动脚趾和按摩小腿。
3、嘴唇无光泽。如果一个人脾气健运,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气亏虚,则口唇淡白无光泽,甚至萎黄,而且常脱皮。脾气亏虚者可以把午饭时间提前到11时,因为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能力最强。
4、黑眼圈。胃经是气血充沛的一条经络,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经的起始点,比较容易沉淀浊物,所以熬夜的人常会有黑眼圈,这正是血气浑浊的体现。尽可能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宜熬夜;少看刺激的电影、电视;调节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
胃不好要怎么调养?
首先,要注意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其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同时,还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切忌暴饮暴食,否则会破坏胃酸分泌的节律性,诱发溃疡病。更要注意不吃生冷、过热、过硬、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并戒烟、酒,以防刺激胃黏膜,促使溃疡恶化和复发。
其次,要防止腹部受凉。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否则容易因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胃病。
再者,要加强体育锻炼。平时休息之余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这样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此外,一般胃痛时,如果症状和平时无甚两样,可以服用一些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类的药物,若服用一星期至10天不见好转或者有症状加重现象,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贻误病情。而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若发现有头晕、心慌、大便发黑、明显乏力等现象时,应立即去医院,这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征兆,医治不及时会有性命之虞。
胃病、胃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还应避免药物刺激。临床实践证明,某些中西药物的刺激,可使溃疡面扩大,病情加重,甚至引起出血等。因此,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强的松、地塞米松、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防风、姜活、独活等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如因病需要服用这些药物时,应饭后服用,或同时加用治疗胃病的药物。
中医教你5招养胃方法
1、粥
粥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是养胃的佳品,在粥中最好的还是稀软温热的粥。所以在生活中倘若条件允许,那么可以每天喝一次粥是最实惠简单的养胃妙招。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体质,可以在白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如体质偏热者可用蒲公英、夏枯草煲粥;体质偏凉者可适当加党参、黄芪等。早餐吃牛奶燕麦粥,可以养胃和脾;晚餐吃小米粥,暖胃安神;玉米粥、南瓜大米粥等杂粮粥,可以清肠胃;牛肉粥补中益气,滋养肠胃;羊肉粥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壮胃健脾;粳米大枣莲子粥养胃健脾,还可防治缺铁性贫血。
2、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健康,并且适当的运动还能帮助人们有健胃的效果。最简单的养胃运动发生在我们的嘴巴里——每天早晨用舌头搅动出津液并吞下去,有生津和胃的功效。此外,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对应的穴位,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活动脚趾时可采取站立或坐位,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连续做抓地-放松的动作60至90次,对脚部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
3、自我按摩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按摩,这时很好的一种养胃方法,可以改善胃功能。如每天早晚两次自我推拿胃脘部(两手相叠,于上腹部按顺、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摩各30~50次),能提高胃肠动力和免疫功能。另外,晚上睡觉之前,洗脚之后按摩足三里穴,也有显著的养胃功效。
4、学会喝汤
在生活中,人们都喜欢喝教堂的热饮或汤,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人们习惯于喝滚烫的热饮,包括热汤、热茶。殊不知这些热汤水随着消化道一路流到胃里,会引起消化道和胃黏膜的损伤,为胃溃疡和慢性胃炎提供了可乘之机。
5、要有更好的精神情绪
一个人的心态,跟很多疾病都有关系,在传统的中医书记上说“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说明在生活中不好的精神情绪就会影响脾胃功能。那些边吃饭边思考问题,把商务谈判、工作会议带到饭桌上的做法不可取。另外,细嚼慢咽是养胃的重要原则。
总之,在生活中不管是预防胃癌,还是在进行胃癌的治疗,我们必须都要首先养好自己的胃,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治疾病,这也是胃癌的治疗根本,所以我们以及胃癌患者在生活中都要注意这点。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