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遇到一些小毛病难免需要吃药,但吃药时间、方式、禁忌都是有讲究的,甚至吃药要用什么样的水服用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那么哪些药不能用热水服用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1、止咳糖浆类:
急支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等,糖浆覆盖咽部表面,能快速止咳嗽,若用热水冲服会降低糖浆黏稠度,影响疗效。
2、维生素类:
如维C不稳定,遇热易被破坏失去药效。
3、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酵母片等,酶是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
正确服药有5大注意事项
服药要用温白开水
小陈牙疼得厉害,随手从办公桌上拿起早上泡的一杯茶,就着茶水吃了一片止痛药。半个小时过去了,按说以往这个时候牙疼应该已经缓解了,可此次却收效甚微。
其实,服药用水最安全的是温白开水。茶叶中含有上百种结构复杂的化学成分,如茶碱、鞣酸、苷类化合物、可可碱、咖啡因等,与许多药物可发生反应,比如止痛药呈酸性,如果用茶水送服,就会使酸碱中和,失去药效。
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牛奶中的钙、磷、铁等可与药物成分发生作用或结合而影响疗效,或沉淀而影响吸收,而乳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还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干吞药物或刺激食管
很多人都觉得吃药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虽然药品说明书上一般都写着用温开水送服,但有人图省事,会干吞药物或仅喝一口水,认为只要把药物吞下肚去就达到了服药的目的。其实,这种服药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口服的药物(如片剂和胶囊)在服用时,一定要喝足量的水,一般要用2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送服。如果干吞药物或喝水不够的话,虽然也达到了使药物进入体内的目的,但其实药物并不能马上进入到胃内,它会长时间滞留在食管中,由于药物浓度过大,特别是一些有刺激性的药物,会对食管黏膜产生比较大的刺激,甚至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干吞药物或喝水不够,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服药时多喝水不但可以加速药物在胃内的溶解速度,还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减少胃酸对药品的破坏,“服药时除要遵医嘱外,还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一般有特殊服用要求的,说明书上都会注明。”
服药时间需注意
口服药物的服药时间须根据用药目的、吸收排泄情况以及药物对胃肠道有否刺激而定。从服药时间上,一般可以分为餐前、餐中、餐后、睡前等。
餐前服药是指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凡是要求药物充分、快速吸收,而无刺激性的药物均应在餐前口服。如促进胃动力药的胃复安、多潘立酮等。餐中服的药主要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酵母片等降糖药,餐后服的药是在饭后15~30分钟后服药,除必须在饭前服下和必须在睡前服下的药物,其余都可在饭后口服,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需在饭后服用。
睡前服药是指在睡觉前半小时左右服药,像催眠药、缓泻药、驱虫药、抗过敏药等适合睡前服用。此外,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人体晚上的血压偏低,因此,降压药不宜在晚上服用。
忘吃药不能加倍补
对于长期吃药的人,偶尔忘了吃药是难免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如何补救呢?如果发现较早,一般采取补服办法。但有些药毒副作用较大,或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漏服后不能补服,则不要补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服药的间隔时间一般为4~6小时,万一漏服了,发现时间如在吃药间隔时间的1/2内(即2~3小时内),可以按量补服,接下来仍可以按照间隔时间服药。如果已超过服药间隔1/2的时间,则不必补服,只要下次按时吃药即可。
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对所有的药物都适用,最好在发生漏服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漏服药物后千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补服,以免因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但服抗生素时,为确保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需严格按每6至8小时服药。
服用抗生素应忌酒
对于服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患者来说,少量饮酒或饮用含酒精性饮料,都有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出现头痛、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抑制、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状况。
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对于服用抗生素的患者来说,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和停药后7天内(有些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比较缓慢),最好不要饮酒,不要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和药品,同时要避免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拭降温,尽量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富含维生素C和钾的柚子,最好别在服药期间吃。因为人体的小肠内有一种酶,能催化多种药物代谢,柚子里的某些成分会干扰这种酶的作用,影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和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的吸收,“另外吃止痛药期间不宜大量喝咖啡,服铁剂时不要喝豆浆,少吃油。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